浅淡制度因素对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2017-08-04 04:4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浅淡制度因素对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乡镇是县域经济
摘 要 乡镇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乡镇经济的,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壮大。同时,乡镇经济又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乡镇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三农”的真正解决。乡镇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制度因素 对策
1 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十大制度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制度是游戏的规则,包括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的规则。在人类变迁的进程中,流淌的是一条“制度之河”,制度是一条“自流河”。我们从这条制度之河中看到了习俗、传统、行为规则、规范、道德、诚信、市场、组织、和国家。从与现实的结合来,影响乡镇民营经济的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1.1 传统观念的束缚
重农抑商和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念,使得许多人不屑或不愿从事和投身于经营管理办;安贫乐道和求稳怕变的保守心理限制和约束了农民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使农民求稳不求变、求同不求异,面对新事物、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眷恋故土和自我封闭观念,眷恋故土就是乡土性,不愿流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保守性,表现为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落后;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倡导和为贵、中庸之道,对于大胆竞争、争强好胜、出人头地等行为,往往予以贬抑或排斥。
上述传统价值观念除人际和谐外,其余大多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成为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尽管这是非正视的制度因素,但其影响却是根深蒂固、广泛而深远的。
1.2 制度的扼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资本与生俱来的“嫌贫爱富”的特质,所以其信贷行为表现为“扶强不扶弱”,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变成了农村资金的“抽血器”,而邮政储蓄是只存不贷,更是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有数据表明,每年至少有5 000亿元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信用社也是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一方面,乡镇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注入,另一方面居民个人的储蓄存款、民间资本又处于沉睡状态或流入城市。截止2003年底,十堰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多达120亿元,湖北省商业金融机构实际存贷差的总额为1 932.6亿元。在
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即由于储蓄的不足导致了投资的不足,然而中国的现状却并非如此。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归根结底一句话,现行金融制度抽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资金,因而扼杀了乡镇民营经济。
1.3 土地制度的桎梏
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实行“二元所有制”,即城镇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用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必须先将所有权变为国有,由政府向用地单位划拨或出让,这种单一的流转方向最大的缺点是农村土地收益的流失,政府利用垄断“低进高出”,对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害。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际上产权模糊,农民并不真正拥有土地财产权。在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养老、医疗保障无着落的情况下,农民把土地视作最后的保障线,不肯轻易放弃土地、脱离土地,对土地的严重依附,也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1.4 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
农民几乎被完全排除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这种缺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让农民有效地解决养老、看病就医、失业救济等问题,无疑迫使农民固化和强化对土地的依赖。这样农民不仅不肯放弃土地,而且不会将有限的存款放心大胆地用于发展民营经济,而是要贮存一部分用于看病、养老或供养子女上学。
1.5 制度的缺陷
一是国家在城乡教育投入上实行双重标准,城里人不需集资建校,而农民本来收入低却要出钱出工建学校,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乡镇民营经济的资金来源; 二是国家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少农民子女没钱,勉强初中毕业,在知识经济,其知识层次远远适应不了创业竞争的需要。
1.6 市场准入的限制
由于政出多门、立法不统一,现行法律法规赋予政府部门种种权力对民营企业的建立和进入市场制造种种障碍,造成了一个整体寻租性的社会,窒息了乡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如申请一个个体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需要拜访无数个机构,办理无数道手续,经过无数次审批,盖上无数个公章,限制太多、门槛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