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3)

2017-08-04 04:49
导读:其次是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一九九○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离开传统的文本定义,成为多元化的、跨学科的研究,正如

  其次是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一九九○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离开传统的文本定义,成为多元化的、跨学科的研究,正如王德威所说,相关研究已经跨越到电影、思想史和政治文化、历史和创伤、马克思和毛泽东美学、后社会主义、跨语际实践、语言风格研究、文化生产、大众文化和政治、性别研究、城市文化研究、鸳鸯蝴蝶和通俗文学、后殖民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情感的社会和文化史研究等等相关课题与领域。尤其是文化研究大行其道,试图综合不同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做出全面观察。(32) 这种文化研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西方的学界里面真正是为了广义的第三世界的文化传统或者政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33) 在所有这些议题中,以电影或广义的视觉研究最为令人注目,很多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都会涉足电影研究,文学文本与视觉文本,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然对象。比如柏右铭的《反证历史--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电影与公共话语》(34) 就将文学与电影置于一个层面来加以考察,以此论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反证历史"。
  《反证历史》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一些重要文本,以及在其周围编织起来的叙事。现代中国文学经常被赋予拯救民族的历史使命,这导致以后的批评家忽视了这些作品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即很多文本都质疑其本身改变民族命运的能力。作者关注的往往是与作品所宣称拥有的历史行动力相抵触的文本动力。作者和电影制作者创作作品时所表现的自信往往是一种假象。在这假象掩盖下,他们把作品塑造成一种处于危机中的话语。在乌托邦的表层下是程式化的批判和反乌托邦的动力。认识到这种反抗历史的写作态度的普遍性,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柏右铭追溯了二十世纪中国不同时空中,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不断改变的认知,指出写作一部质疑历史叙事的文学总体的历史是有一定反讽意义的,然而这些文本有意识地标记出一种将要被继承的传统,也建立了属于其自身的历史。这些文本召唤出的一种"现代中国文学"也质疑着其自身的现代性、中国性和文学性。作者论述的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充满的是"文化启蒙"、"公共空间"、"知识生产",乃至"影像再现"之间的辩证。正如译者所言,在这个詹明信所谓"对未来的怀旧"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不是直接了当的"证明",我们需要的是"反证"。所谓的反证不是去否定、驱逐那挥之不去的历史幽灵。与其将"反"视为"反抗"、"反对",不如将"反"视为在文字递嬗转圜之处、影像错置龃龉之中,揣摩、试探其作者修辞思路的阅读与观看策略(35)。诚哉斯言!相对于以往以文本、文类、作家、时代是尚的研究方向,这样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无疑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源头活水,越界、旅行、跨国等政治/文化地理的观念也因此得以落实于跨学科的合纵联合上(36)。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再次是对历史论述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重新审视。王德威认为,以往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强调经典大师的贡献、一以贯之的时间流程、历史事件和文学表征的相互对照,形成了所谓的"大叙述"。而上个世纪末以来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则对"大叙述"的权威性提出质疑。比如对胡风、路翎的重新定位、对写实现实主义的再批判、对晚清文学现代性的省思、对被忽略的文类如散文、报告文学的探讨,还有"上海摩登"的再发现等等。后现代的诸多历史观,从福科的谱系学到德里达的解构说,再到怀特等人的后设历史、新历史主义等,为其提供了理论资源。这与大陆八十年代末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号召正相呼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性不只是指过往经验、意识的累积,也指的是时间和场域,记忆和遗忘,官能和知识,权力和叙述种种资源的排比可能(37)。对历史性的多元化认知,已成普遍的共识。即使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现代性",也离不开与历史的激烈对话,"现代性"同样有其"历史性"。对"文学"与"历史"紧张关系的思考,也是王德威念兹在兹的重要话题。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论述过小说的虚构性想象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无论小说还是历史都要用文字来表现,文字意义的真实并不因叙述标示的文类而定。历史叙事的可信度与小说想象的真实性,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他通过对莫言等人小说的阐释告诉我们,"当历史不能满足我们诠释现实的欲望时,寓言升起",又说"在历史的尽头,小说升起",他强调"如何把历史变为寓言甚至预言的努力,才是我们的用心所在"(38)。
上一篇:浅淡制度因素对乡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