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4)
2017-08-04 04:49
导读:"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紧张关系,"牵涉到我们想象、界定知识空间的问题";而"现代"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则引领我们重审知识时间的问题"。时间与空间,
"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紧张关系,"牵涉到我们想象、界定知识空间的问题";而"现代"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则引领我们重审知识时间的问题"。时间与空间,成为王德威论述文学与历史关系的两个维度。"惟有承认历史神圣性的解体,文学阐释权的播散,我们才能以更谦卑的态度,面对萦绕历史周遭的迷魅,挖掘文学表象之下的记忆。"他的长篇论文《魂兮归来》可以视为王德威对当代两岸四地中文文学中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的一次总结,相对于现代文学彼端的"除魅"工程,当下文学所关注的是"招魂"。魂兮归来,"正是以此,我们终于能铺成现代及现代性的洞见及不见,也为下一轮的历史、记忆的建构或拆解,预留(自我)批评的空间。"(39) 他最新的一本著作《历史与怪兽》则围绕"现代性"(modernity)和怪兽性(monstrosity)的辩证、历史和"再现历史"的两难来展开历史、暴力和叙事之间的互动。中国传说中的怪兽梼杌历经怪兽、魔头、恶人、史书和小说的转变,正说明中国文明对历史、暴力和叙事想象之一端,它引发我们的思考,历史是对怪兽似的暴力的记录,还是本身就是其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历史只能以负面形式展现其功能:亦即只能以恶为书写前提,藉此投射人性向善的憧憬。扬善是历史书写的预设及终点,但填充文本的历史经验却反证了善的有效或可行性。历史的本然存在,甚至吊诡地成为集恶之大成的见证。"相对于历史叙事,文学虚构反而更能点出二十世纪中国所经历的晦暗与不明(40)。这种"史学正义"与"诗学正义"的辨证,已然超越了一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而具有了更为鲜明而深刻的思想关怀。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研究、理论研究以及文学与电影研究,是多重话语冲突、对话、融合、共生的场所,是历史、虚构、民族、国家、性别、主体、情感、日常生活、离散、族裔、主权、霸权互动的空间,是学科对话、理论旅行,展示"再现"和"代表"(representation)的政治的绝佳对象。毋庸讳言,这些研究不免会有挪用西方理论"六经注我"的"过度阐释",也有牺牲文本的文学性以"文化研究"大包大揽的偏颇,还有脱离中国现代文学现实语境和史料基础,以理论预设先入为主的局限等等。但是,正是由于它们在学术视野、对象选取、方法抉择、理论取向等方面,与大陆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异其趣,才呈现出它独特的学术魅力。有学者提出,我们如果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将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并将它们与大陆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相比较,不难发现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是当代跨国"流散"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有着鲜明的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交流的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一个异域的"他者"语境中得到阐说与发展,甚至开始学科化的进程,这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流散现象。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无论是华裔还是西方学者,他们的学术方法、思维模式、言说理论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复杂的"话语权力",正生动体现了中西文学交流的复杂面向。(41) 因此,我们如何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对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展开研究之研究,才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而重要的课题。我们相信扎实而深入的研究之研究,必将有助于推动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深入。海外学者与大陆学者、西方视角与东方资源的相互激荡,才有可能汇成各个不同的众声喧哗,重画出现代中国文学繁复多姿的版图。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