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2)
2017-08-04 05:44
导读:人们从外界接收到的有关于自我认识的信息经过自己的过滤和加工常常服务于积极的 自我评价 ,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瞬间完成的。那么人
人们从外界接收到的有关于自我认识的信息经过自己的过滤和加工常常服务于积极的
自我评价,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瞬间完成的。那么人们如何帮助自己保持积极的自我观念呢? ①对有利反馈进行积极的寻求。个体会采用一种有偏见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去积极热心地寻求有利于自我评价的反馈而不接近或主动避免消极反馈。②信息处理偏好。大多数人在处理与自我有关的信息时对积极和消极的信息不能平等对待:我们总是未加考虑地接受与自我有关的积极反馈,却仔细地审查和反驳与自我有关的消极反馈;比起与自我有关的消极信息我们更容易记住积极信息;我们常以有利于自我肯定的方式回忆过去;我们往往以使自己坚信自己拥有积极特质没有消极特质的方式来反省自己。③自我服务归因。积极的结果被归因于自我稳定的、核心的方面,但消极结果要么归因于外部因素,要么归因于自我的非核心方面。④自我一致性需要。自我一致性需要促使人们寻找与他们对自已的看法一致的信息,避免和否认与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信息。⑤选择性交互作用。多数人选择与喜欢他们的人联合,因为选择与喜欢和欣赏我们的人交往能够确保我们所得到的人际反馈都是积极的。⑥下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指在一个相关的社会维度上与比自己情况更差的人比较。当周围没有人比我们差时,人们有时会杜撰出更差的人,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与比我们差的人比较能够使自己感觉更好。⑦自我妨碍。当个体对成功没有把握时,会有意识地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使消极反馈信息价值变得模糊,这样即使失败了也有充分的理由归因为外部因素或自我的非核心方面,而不会威胁到自尊,这说明有些时候“维护自尊”比“追求成功”更重要。回顾上文,我们知道以上几点恰恰解释了投资者心理行为偏差中的“自欺欺人”现象衍生出的几个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盲目乐观、自我服务性归因、控制幻觉和偏执偏差。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3 自我防御
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还源于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我们此处的“自我防御”概念与之略有不同,不仅指人们在生存环境中体验到威胁而产生焦虑状态时使用的一些无意识的防御手段,还指当自我的一些核心信念受到威胁而产生焦虑时,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采用的心理防御措施。自我防御能够解释多种投资者心理偏差,例如:①之所以产生“自欺欺人”现象的心理原因是,由于人们是带着“获利”的期望进入投资市场的,当人们面对大量不确定情境和投资风险的时候,内心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为了对抗或压抑这种焦虑情绪,个体会在潜意识中采取“否认、歪曲、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手段,一方面表现出超强的自信,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只选择性地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低估不幸事件的概率。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消除内心的焦虑情绪,达到心理的平衡。②而人们对“经济损失”和“未知事物”的恐惧情绪的自我防御则分别提供了对“损失厌恶”和“模糊厌恶”的解释。因为恐惧增加了人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促使人们采取“回避、抵消、补偿”的防御手段来应对。比如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股票大多采取谨慎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回避,而对国外股票的投资往往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则反映了心理补偿的需求。③“后悔厌恶”,即投资者宁愿不做也要避免将来后悔导致的心理不适。这是因为“后悔”导致的“自责”会带来“抉择失误”的感觉,当被指出自己的信念或判断是错误的时候,人们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和挫败感。错误的决策会打击个体的自信,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客观存在的失败感与内心正面的自我形象会引起个体的深层认知失调。承认自己是失败者意味着自尊心的降低。因此,在潜意识中,人们会提前避免此类情况的产生。可见以上“心理防御”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自欺欺人”,和“负性情绪厌恶”心理偏差。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进化论的视角对一些投资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