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投资者心理偏差的深层心理机制(3)

2017-08-04 05:44
导读:3 进化论视角:生态理性——适应性和启发式简化 3.1 生态理性 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H. Simon认为经济学家的决策理论没有考虑人的认知局限性,

  
  3 进化论视角:生态理性——适应性和启发式简化
  
  3.1 生态理性
  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H. Simon认为经济学家的决策理论没有考虑人的认知局限性,为此发明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这个术语,指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一个好的决策不一定得是最佳的选择,只要是有效的选择就够了,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只需要做到令人满意,不必最优化。德国心理学家 Gigerenzer 领导的研究小组(ABC, Adaptive Behavior and Cognition)深受 Simon等人研究的影响,不过他们更推崇“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的概念,更进一步强调人的认知局限性是具有适应性的。他们认为人脑确实可以做复杂的计算和记忆,但生物和社会进化使得我们具备了一套心理捷径,即一套做出快速反应的工具。Gigerenzer等人指出,我们的头脑和我们的身体一样也是进化成型的,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他们思维方式中那些最适应生存和繁殖的心理工具。因此人的心理工具是快速而且节省的,这使得我们能够根据很少的信息和运用简单的规则做出决策。 那么从进化论和生物适应性的角度,遗传本能是怎样使我们出现投资心理偏差的呢?
  3.2 适应性
  许多决策属性的表现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它们的根深蒂固和普遍性根源于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熟识性偏爱、从众现象、损失厌恶等这些心理属性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为人类在信息充斥的世界里提供了快速选择的捷径,对人类的生存适应具有重要价值。例如,①熟识性偏爱的适应性价值:原始人在野外寻找食物时,常常最青睐自己熟悉的食物和曾经去过的采集地点,一种食物假如上次吃了没有中毒,说明这次也可以吃,比冒险吃一种从没吃过的食物好,而去一个熟悉的地点收集食物比去陌生的地点更安全。因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环境比陌生的更加安全。因此人们更加偏好熟悉的事物,认为选择熟识的事物能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是如此,在一个不规定座次的会议室中人们会无意识地选择以前坐过的座位;在专心思考问题的状态下会无意识地走最常走的路回家;在饭馆点菜时常点自己以前常吃的菜。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选择自己熟识的比随机选择结果更好。②从众现象也有其适应性意义:原始人在集体外出活动时当看到大家都在向一个方向尖叫逃跑时,就表明相反的方向存在危险或生命威胁,此时最明智的行为就是立刻与大家一起向同一方向逃跑,而不是先站在原地弄清楚危险的来源再做决策,否则早已葬身野兽之腹。③同样的,“损失厌恶”也有着重要的生存意义,例如:原始人在已经拥有一部分食物储备的条件下,丧失一部分食物与额外获得等量的食物,二者的意义显然不同:丧失食物意味着对自己今后一段时间内生存能力的威胁,而额外获得食物只不过是提高了生活质量,前者比后者要重要得多。这恰恰能够解释时间偏好效应,即:“在处于获利时,交易者是风险厌恶者,处于亏损时,交易者是风险偏好者”,这是因为当人们处于亏损状态时人们有更强烈的生存焦虑,因此有更强烈的动机去冒险,以挽回自己的损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除了各种具有生存适应性的决策策略以外,我们还继承或学习到一些有利于问题简化的策略。
  3.3 启发式简化策略
  由于受到注意力、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认知资源的限制我们常使用“启发式简化”策略做出决策,尤其是当用于决策的信息过多或过少、决策时间有限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当一种信息具有如下特点之一:具有某种显著性特征、能够很好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力、有助于我们产生与目标问题相关的联想、最容易获得、最熟悉、最符合我们的现有观念、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它就通常会被作为投资者决策的依据。除了信息选择过程外,在决策过程中有一种很常用的捷径是建立在“一个理由”基础上的,即决策建立在单一而合理的理由之上。有时“一个理由决策”只使用一次就能够解决问题,例如“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王位更替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有时候,“一个理由策略”需要多次分别使用,例如“选最好的”策略就是按照重要性顺序运用线索,一旦满足就停止搜索。例如一个主妇在买牙膏时,她可能首先会考虑价格因素,然后再考虑功能因素,最后她又会考虑外观因素,不断缩小范围,最后选定一个产品。“启发式简化”反映了人脑处理信息时的“节约成本原则”,这种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又可以看作直觉推断思维的一种,具有快速、粗略的特点。此时的决策不一定是“最完美”、“最正确”的决策,但是可能是“最有效”的决策。这种判断和决策方式有时会提供接近于正确的答案,但是也可能带来较大偏差。即便如此,启发式仍在很广的范围内适用。从广义的范围而言,“框架思维”也是启发式简化的一种,“框架思维”中采用的“问题分析框架”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快速简洁处理问题的“图式”,例如采用“锚定初始值”的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快速计算损失和收益。另外当我们在进行自我财政规划和管理时常常把不同的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由于不同账户中的钱有不同的用途因此我们能简单地决定使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后为了便于做出决策,我们会对不同账户采用不同的参照点,因而产生“参照效应”。
上一篇: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健全和完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