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马太效应”途径分析(3)
2017-08-08 01:50
导读:2.引导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拓展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服务领域,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转型战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基础好
2.引导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拓展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服务领域,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转型战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基础好,网点多的优势,调整经营策略,实行差别授权和授信,对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县域机构增加信贷业务授权,对信用建设较好的欠发达县域实行信贷倾斜,重点支持县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对县域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信贷支持。拓展政策性银行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重点支持以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转化为主业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县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革邮政储蓄管理制度,降低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利率,遏制县域农村资金分流,鼓励邮政储蓄机构通过认购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方式将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上。
3.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按照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的精神,在欠发达县域进行小额贷款公司偿试,既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找到一个途径,又弥补了县域金融市场失衡,是建立多元所有制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基本框架。建议:①地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可视为是在政策性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商业性的可持续与盈利原则之间走出的一条超越传统农村金融的创新之路。②组建方式。当地政府牵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协调小组,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会团体发起。③注册条件。投资人不得超过5人,要有完善的资金运用管理章程和风险内控机制,投资人依法承担投资责任。④服务对象。农民、个体经营者和微小企业。⑤经营方式。只贷不存。后续资金来源,允许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批发资金。⑥利率。不得高于同期央行基准利率的4倍。⑦监管。由地方政策协调小组或授权
工商管理部门监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适度放宽利率管制
欠发达县域经济规模较小,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资本形成能力不足。要改变这种困窘局面,在完善欠发达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放宽利率管制是吸引资金投入欠发达县域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一方面金融机构资金流入要考虑预期收益和风险,欠发达县域经济虽然是弱质性地区,风险大,投入的资金预期收益就应高,这符合收益与风险对应原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介入欠发达县域经济领域,有利于金融机构竞争,打破农村信用社信贷垄断和利率居高不下现象。鉴于目前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之实际,中央银行应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特别是人民银行在发放支农再贷款时,要引导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民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农户贷款利率,在农村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利率水平,实现信用社与农民双赢的目标。
(四)建立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
一是地区、省级建立担保中心,健全担保资本和风险准备金扩充补偿机制,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规定,加大对其资本金和风险金的投入,积极吸引企业和法人资本投资担保业,促进其能实实在在地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服务,使县域金融机构在面临风险,遭受损失时及时得到依法补偿,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持续支撑能力。二是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农村动资抵押登记体系,将农用机械设备、农用车、农产品等动产引入农村信贷实践,以破解由于抵押担保难所造成的县域经济融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