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综述(5)
2017-08-08 01:51
导读:五、总结和展望 现有文献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类型、特征和治理模式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不得不承认,关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
五、总结和展望
现有文献对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类型、特征和治理模式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讨,但不得不承认,关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范畴
首先,目前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商和销售商的治理,而忽略了其它治理主体。我们知道,消费是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几乎所有关于价值链治理的文献中却都忽略了消费环节,在价值链的治理者中,不仅仅是生产商和销售商,在许多价值链中,用户(如中国移动)也是重要的治理者,用户通过制定规则(如特殊质量和规格要求、供货的及时性和频度等)和监督激励措施(如降低价格,减少订单甚至停止交易)等对价值链进行治理。此外,价值链作为经济社会中一种企业间组织,除了价值链内部关系的协调和管理外(内部治理),必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外部治理,如文化习俗、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劳工标准、政府政策、国际规则的影响。如近年来流行的IS09000质量标准.IS014000环境标准、SA8000劳工标准等都属于外部治理。外部治理主体包括政府、政府间组织(如WTO)、非政府组织(如国际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等)。
其次,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和特征方面,多数研究仅仅以解释和判断价值链的模式为目的,缺乏对价值链之间竞争优势的比较,即不同价值链的绩效问题的研究。只研究治理而不研究经济绩效显然是不全面的,治理仅仅是手段,绩效才是目的。经济全球化把企业间竞争转变为系统竞争(即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在高度分工和生产全球分布的条件下,价值链中任何一环的非效率都会影响到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和绩效。例如,在著名的丰田just-in-time生产体系中,任何一个供应商如果不能按时供货,整个生产线都会停产。要研究全球价值链的绩效问题,就必须考虑其治理模式、产业特征和文化禀赋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全球生产网络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模式,不同的生产网络之间不但有竞争,还存在供应商的重叠和共享,这些关系都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以治理模式为主的研究虽然比较模型化,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过度的抽象损害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随着全球化和分工的发展,价值链的链节(node)越来越多,构造更趋复杂,很难用几种模型来概括。这就需要新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前面提到的Kaplinsky和Morris(2000)的三权分立(立法,执行和监督)治理分析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该理论认为,在价值链中,也存在立法治理、执行治理和监督治理。与
政治体制不同的是,价值链中的治理并不是三权分立的,当然也不像有些价值链模式(如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所描述的那样似乎某一个主体拥有全部治理权。这也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复杂所在,但是该分析框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二)研究方法
首先,微观的组织分析和量化分析不够深入,定性分析、
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还处于主导地位。目前从事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要是一些社会经济学家和
地理学家,因此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较少,理论体系不够严谨和系统。如前文所述,即使在格里菲的治理范式中也存在变量的设置等诸多问题。
其次,尽管提出了价值链的动态问题,但静态和比较静态的研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价值链的动态性和价值链的升级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品的复杂程度、分工程度、跨国程度都大大提高,为了解决产品的接口问题,全球价值链趋向模块化、标准化;同时,随着科技创新速度的加大,产品结构、甚至产业结构的变化都在加速,标准化和创新作为一对矛盾,影响着价值联的动态变化。然而,影响价值链动态变化的不仅仅是标准化和创新,显然还有其他的动力机制。目前,全球价值链动态发展的动力机制、路径都还很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