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模式与保障机制分析(2)
2017-08-08 01:51
导读:(四)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3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环型社会
(四)日本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3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200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这是一部基础法。随后又出台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综合法。在具体行业和产品层面,2001年4月日本实行《家电循环法》,规定废弃空调、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由厂家负责回收;2002年4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规定汽车厂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进行资源再利用;同年5月底,日本又实施了《建设循环法》。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家电、汽车和大楼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三是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垃圾视为有用资源。
三、产业生态化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在国外已逐渐成为潮流和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模式给我们提供借鉴意义,使得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并非“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传统产业能否生态化,即由传统经济转向生态经济,要求产业组织及其运行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产业运行的成果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达到自然的生态标准。产业生态化就是要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产业生态化模式可沿以下不同的分析路径展开:
第一,从经济系统角度,产业生态化强调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地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生态化体现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均衡和持续发展。 第二,从三次产业角度,产业生态化强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同时三次产业间存在经济、技术上的关联,应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生态化不仅体现在不同产业运动统一在一个经济系统中,而且不同产业“板块”经济、技术上的关联应当科学、协调,避免 “产业板块”出现“断层”、“冲撞”、“挤压”等非正常运动而蕴涵的导致经济系统不稳定因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三,从区域空间角度,产业生态化强调,应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产业链上不同位次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产业生态园区。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生态化是不同区位、不同生态园区的集成,每个位次都是产业生态化的主角。
第四,从社会角度,产业生态化不仅强调企业的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等,还包括消费者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生态化可以从倡导绿色消费出发,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得非生态型企业“无路可走”,而生态型企业则可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广开财路”。
第五,从企业主体角度,产业生态化强调应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各种手段,大幅度提高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产业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还是逻辑位置上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产业生态化的落脚点和实践者主要是企业,因此,企业经营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产业生态化的诉求点和切入点。
四、保障机制政策建议
产业生态化模式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产业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动态的和开放的。作为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主体,其行为通常产生外部经济效果和内部经济效果。产业生态化过程中,不同企业为了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其外部经济效果,使环境资源难以被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因此,实现产业生态化必须着力于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化模式与保障机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