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2)
2017-08-08 05:16
导读:但Seater和Mariano (1985)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他们检验了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这种过度敏感性可以解释为流动性约束的效应。他们的确发现存在消费的过度敏
但Seater和Mariano (1985)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他们检验了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这种过度敏感性可以解释为流动性约束的效应。他们的确发现存在消费的过度敏感性,但没有证据表明政府的融资对消费有显著的影响。Seater (1993)同样引用Hayashi (1985)的结论,认为流动性约束在美国只使消费降低了2.7个百分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4)一次总付税
如果政府征收的不是一次总付税而是边际税,那么税收的时间路径将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跨期替代率,从而影响消费等真实变量,此时Ricardian Equivalence不在成立。
但Seater (1993)却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Ricardian Equivalence关心的是政府债券路径的效应,而不是边际税率路径的效应。因此不能因为扭曲性的税后而作出Ricardian Equivalence失效的结论。
2.直接检验
直接检验是指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结论进行检验,本文对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采取的就是直接检验,主要是检验总消费水平和投资是否受到政府债券的影响。对于直接检验,前人研究的差别很大,这些相互矛盾的结论主要是由于计量经济学上的问题,但我认为,也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于李嘉图等价的适用性也不一样的原因。
二、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的计量经济分析
(一)模型提出
通过以上的综述,尽管在理论上和实际检验上都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存在着很多争论。但是,对于我国而言,还必须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本文选定消费和投资这个变量,研究政府发债对居民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投资)的影响。
1.提出模型
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是通过发行国债为政府支出融资还是通过征税为政府支出融资不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标准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就是估计传统的总需求函数,其中消费支出是应变量,收入、财政政策以及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而投资函数中,投资是因变量,收入、财政政策以及其他变量作为自变量。如果政府财政政策和国债等自变量的系数显著地异于0,我们就可以拒绝李嘉图等价定理。 本文提出的模型如下:
中国大学排名
Ct=a0 a1(Yt-Tt) a2(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债还本付息总和) a3国债存量 et
It=b0 b1(Yt-Tt) b2(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债还本付息总和) b3国债存量 et
其中,C为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I为投资,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货物与服务净出口;Y为国民收入,采用的为国内生产总值指标;T为税收收入;显而易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债还本付息总和)代表本文中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如果a2、a3和b2、b3显著地不等于0,则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不成立。
2.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上述标准方法看起来提供了检验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一个直接的方法,但是运用这个方法仍存在许多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在建立模型时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计量经济学中的同时性(联立性)问题。在我国,总消费和财政政策变量之间的影响却被认为是双向的,即财政政策影响总消费,总消费反过来也影响财政政策。
而且,我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财政赤字,财政支出中没有国债的利息支出这一项,因此我们在衡量财政赤字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计算财政支出时应包括还本付息支出。另外,赤字有实际赤字和名义赤字之分,两者差别在于通货膨胀的调整,我们总消费的数据是名义值,所以财政赤字也取名义值。
因此,本文检验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适用性的计量经济模型只是探索性的,而且由于样本数据有限,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较大的制度性变革,我对该模型结果也持谨慎态度。
(二)结果分析
1.对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