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2017-08-08 05:16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李嘉图等价定理
摘要: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但是,现代经济学家们并非完全同意李嘉图的见解,无论是对其必要条件的检验还是对其结论的检验都存在着争论。而通过实证分析我国1989—2004年的政府发债分别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从历史数据来看,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我国并不适用。 关键词:李嘉图等价定理;中国;适用性分析 Abstract:Ricardian equivalence, is an economic theory which suggests that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a government finances its spending with debt or tax increase, total level of interest rate, private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will remain unchanged. However,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is theory are controversial as well a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ory. On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debt and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respectively in China on the data from 1989 to 2004,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icardian equivalence is not so applicable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history evidence. Key words:Ricardian equivalence; Government debt; Saving increase; Capital accumulation
一、理论综述
政府借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国债效应的理论争论中,“李嘉图等价定理”处于核心地位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思想是李嘉图于19世纪提出的。1974年, Barro发表了《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复兴了李嘉图债务和税收等价这种古老思想: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采取何种方式——征税还是发行国债,是无关紧要的。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本质
李嘉图等价定理实质是这样一个命题:政府公共收入形式的选择,不会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因为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均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由赤字支持的减税导致未来更多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一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数量与征税时的情况一样,消费支出没有改变,总需求不受影响。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检验
对于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检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其成立的必要条件间接地进行检验,另一种是对其结论直接进行检验。
1.间接检验
间接检验主要对李嘉图等价定理以下的几个条件存在疑问和争论。
(1)代际联系
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疑问之一就是人们是否有动机为超出生命界限的未来增税因素而储蓄。今天得到减税的人们并不一定是偿还明天债务的人们,所以国债发行在一代人的时期里是不存在等价的。今天活着的人们并不一定考虑他们后代在未来将缴纳更多的税收。
(2)理性预期
其次,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核心假设就是理性预期,但是理性预期的假设很难成立。因为根据理性预期假说,人们不会犯系统的错误,这不是因为他们确切地知道真实的经济模型,而是因为对于明显的错误具有理性预期行为的人们会调整他们的行为直至他们按照真实模型来行事,这似乎不太现实。而且实际上,未来的税负和收入都是不确定的,例如,商品税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行为。
不过也有一些证据表明消费者的预期是完美的,如Seater (1993)。
(3)流动性约束
政府由于拥有征税权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利,政府债务没有违约风险。因此政府债务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是最低的。面临流动性约束的个人,如果想在金融市场上借钱,支付的利率肯定会超过公债利率。政府减税产生的财政赤字为这些人提供了成本更低的资金。这些人将感觉到境况改善了。另外,个人将以比政府债券利率高的利率去贴现未来的税负。因此,他们未来税负的贴现值比减税收入的价值低,结果他们的福利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