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2)
2017-08-08 05:17
导读:1.国家竞争优势菱形中的四个关键要素。波特认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在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他用国家竞争优势菱形描绘了国家竞争优
1.国家竞争优势菱形中的四个关键要素。波特认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在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他用国家竞争优势菱形描绘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四个关键因素。(1)生产要素。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种。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和半技术人工等,这些要素是被动继承的,或是仅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的。高级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出来的,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学校研究所等。(2)需求条件。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内需市场的大小对企业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需求大,有利于企业迅速达到规模经济。而且如果国内消费者善于挑剔,就会迫使企业不断努力,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波特开创性地把产业集群理论与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联系起来。(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波特认为,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便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来自本国竞争者的压力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强劲的良性国内市场竞争与随之而来的长期竞争优势,事实上是外国竞争者无法复制的。
2.四个关键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波特认为:“如果企业只依靠一项关键要素竞争,除非能由此扩张出其他关键要素,否则连保持经营都会有困难。”国家竞争优势菱形中的每个关键要素的效果都建立在其他要素的配合之上,各要素是相互依赖的,每个要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要素的表现。波特指出:“要能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外国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可见,四个关键要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强化的一个系统。从而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机遇和政府。机遇包括重要发明、技术突破、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重大变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机遇会打破发展常规,如果运用得当,能使一国实现跳跃式发展。但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利用,还是取决于四种决定因素。政府因素是指政府通过政府调节来创造竞争优势。政府的影响是间接的,因而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也只能是一些推动作用。波特认为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
三、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启示
1.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长期以来,国际分工按照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基本上也是这样。然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不同的概念,具有比较优势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从动态的角度看,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是不能长期化的,如一味地单纯以自己的资源和成本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的结构,势必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国家竞争优势要以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