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3)
2017-08-08 05:17
导读:3.重视国内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
3.重视国内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
四、竞争优势战略是我国外贸发展的必然选择
1.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我国应在原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1)重视用现代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目前,比较优势存在陷阱的主要原因是比较优势产业一旦形成就产生了难以转向的刚性。要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就必须打破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刚性。因此,我国应重视用现代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两条途径。其一,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结合,生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其二,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形成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我国企业生产的更具特色,因而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2)为了创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要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显现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技术密集化。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新技术产品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出口的主导产品。(3)对外资进入我国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我国。我国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仅是要获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更要借助开放型经济提升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产业的比重,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这里特别要强调引进国外先进产业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意义。在一个劳动力充裕的大国,是引进国外资金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产业来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这是一种选择。前者考虑的是
就业岗位,后者关心的是劳动的附加价值。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还很落后,特别是现代制造业部门很少。新加坡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产业部门,即引进外资的重点不是利用国外资金来发展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引进高技术产业来利用本国在当时还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现在,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电脑磁盘制造中心,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在许多工业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我国参考,我国应重点引进高技术产业,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4)重视制度创新,以此推动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视制度因素为给定的前提而没有予以关注,而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由制度创新来推动。由制度创新所致的人力资本增多可以构成一国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制度创新还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正确运用竞争优势理论,注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综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都在发挥着作用,是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均衡选择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期,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实践,作用效果更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使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期,也必须重视竞争优势的培育。按照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及新竞争经济学,竞争优势的培育是经济优势的保障,没有竞争优势,经济优势不可能长期存在。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成熟期,用竞争优势理论指导实践,作用效果更大,但即使在这个阶段,也不能完全用竞争优势指导实践而放弃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仍然起着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