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2)
2017-08-18 06:46
导读:奥地利学派则更进一步,他们把“经济人”抽象成“极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把个人变为孤立于世的不属于社会的“原子”,把个人看成是生活在“孤岛
奥地利学派则更进一步,他们把“经济人”抽象成“极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把个人变为孤立于世的不属于社会的“原子”,把个人看成是生活在“孤岛上的鲁宾逊”,认为分析“鲁宾逊”,就可以寻求社会经济发展,所以经济研究的根本点就应放在孤立的的个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上。现代奥地利学派如默莱伊·罗思巴德 (h·n·rothbard)、伊斯雷尔·科涅尔(i·m·kirzner)和路德威格·拉赫曼(l·lachman)不但绝对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它是一个先验的有启发的假设,而且对诸如国民收入和总的价格指数等所有宏观经济总量表示深深的怀疑,并排除了所有不能简化为微观经济学命题的全部宏观经济学命题。哈耶克甚至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里,不存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体,像“社会”、“市场”、“制度”等词汇并不代表直接观察到的实体,而是用来解释人们行动的理论概念,社会科学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所做的关于个体行为的假设。
个体主义方法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内容不断得到完善,在
西方经济学占据了主流位置,尽管如此,个体主义方法论还是一直受到非主流经济学中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批判。
首先,德国学派对个体主义方法论提出了质疑。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bruno hildebrand)认为,以孤立的个人经济动机作为分析基础,就是“把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历史”。“经济人”抽象并没有反映人的全貌,实际上,“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是文明的婴儿和历史的产物。人的需要、人的人生观、人和物质对象的关系以及他和其他人的关系,都不会总是相同的。地理着他们,历史改变他们,而的进步可以完全改造他们”。新
历史学派中的杰文斯、门格尔等人在批评“经济人”抽象时,说它是“孤独的人”、“原始的个人”,以至于不能不使人们认为“经济人”似乎是超越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虚假的人”。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其次,制度学派对“经济人”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凡勃伦看来,新古典的完全竞争体系,连同其洁白无瑕的“经济人”,当然是科学想像的功绩,不是对事实的有力表现。新古典理论不仅本身不能有效解释现代社会,反而有害于人们对这种社会真象的探讨。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那种非历史的、简单化的“经济人”人性观和以个体主义作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制度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社会性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他的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而且还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因此,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制度结构、组织模式、文化和社会规模去理解人的经济行为。新制度主义认为,个人首先是一种“社会人”和“组织人”而不是“经济人”,因此,单独考察个人的动机来发现经济规律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做法。
当然,历史学派、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人”的批判,并没有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产生动摇,也没有在批驳的过程中真正建立“社会人”模式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相反,这种批评促使信奉“经济人”的理论家不断弥补原有的某些严重缺陷,修正传统的某些表述,使“经济人”更加丰富。
但是,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争论并没有停止。30年代后,随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整体主义方法论逐渐受到重视。瑞典学派首先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为建立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随后凯恩斯克服了传统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分析方法,也采用了总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总供给、总需求、总生产、总收入、总消费、总投资、总储蓄、总
就业等一系列总量。另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弹性分析方法从数量上说明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打破了过去那种以个量分析为基础的线性方程的局限。当凯恩斯把乘数于投资增加对推动收入、就业量成倍增长的投资乘数分析中时,已接近于非线性中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而这一特征也是整体主义方法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