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3)
2017-08-18 06:46
导读:但是“凯恩斯革命”不彻底,随着后凯恩斯的来临,其总量分析方法也逐渐遭到了冷落。六十年代后,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改变方向,个体主义受到三个方面
但是“凯恩斯革命”不彻底,随着后凯恩斯的来临,其总量分析方法也逐渐遭到了冷落。六十年代后,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改变方向,个体主义受到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来自公共选择学派的挑战。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证明,在严格坚持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下,“经济人”或理性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也就是说,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润最大化的结论。奥尔森直言不讳地说,在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实际存在两个基本“定律”。所谓“第一定律”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当个人仅仅考虑其自身利益时,集体的理性结果会自动产生。这种情况下,个体主义的方法是有效的,个人利益的叠加就是全体利益。这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不管个人如何精明地追逐个人利益,社会的理性结果不会自动地发现,此时此刻,只有借助于“引导之后”(a guiding hand)或者是适当的制度安排,才能求得有效的集体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定律”。这种情况下,研究集体行动是研究经济组织的一个出发点。布坎南(j·buchanan)对于奥地利学派的“鲁宾逊”模式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在经济交往中需要通过不同的社会组织来获得相同的利益。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对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并不是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相反,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了“经济人”这个基本假设,把它扩展到公共领域,因此它对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批评是来自内部的声音。
二是来自新派别的挑战。首先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强调不仅要从事物的个别成分去认识它,而且要从结构的整体去认识。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应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从经济整体性及结构分解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认为发展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的主要根源是部门间的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必须把经济分解成几个构成部分,从结构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的过程。其次是后弗洛伊德
心理学。后弗洛伊德心理学发现,对于任何一个确定的情形,个人的反应永远不可能准确地预言。所以经济学研究的目标应当是对社会群体,而不是对个人行为进行预测和解释。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所要描述的不是个人反应,而是个作为一个大的社会体系中的一员的反应,也就是社会群体的经济行为。显然,流行的经济学中的理论强调“理性经济人”和无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容易形成错误的结论,即经济学能够解释个人的行为。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三是来自的挑战。首先是系统论专家,然后是家,最后是学家利用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以整体的经济系统。他们认为,经济组织每一种整体性功能几乎都能用功能耦合系统来刻画,而具有许许多多功能的整个市场经济组织就是这许许多多互相作用、互相关联的功能耦合网的总和。各式各样的经济和模型实际上都是对这一巨大经济关系的功能耦合网的简化处理得到的结果。混沌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由百万计的个和组织的相互作用所决定,而每一个人和组织又涉及到数以千计的商品和数以万计的生产过程,因此,个体行为并非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仅仅完备地认识个体的行为并不能使我们掌握整个经济系统的演化状态。事实上,整体内的每一个个体都受整体的约束,整体规律决定着整体的特征和每一个个体的特征,整体规律在整体内赋予每一个个体的属性要远比这些个体在整体之外单独获得的属性大得多。因此,经济学研究要强调对经济现象的整体把握,注意在整体规律约束下的个体行为。
近年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论争的重点又有所转向。随着博弈论进入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原则得到了加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在维护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科学的需要,放弃了一些没有微观基础的假定,一切从个人效用函数及其约束条件开始解释约束条件下的个人效用最大化而导出行为及均衡结果。而与此同时,随着非均衡、非对称、非理性现象的出现,经济个体主义的信仰和方法再次受到整体主义方法论的质疑。他们不断地追问:每个关于经济现象的陈述能否可以还原为关于个人经济行为的陈述;经济行为本质上能否属于单纯的个人理性的;在信息非对称的经济世界里,个人最大化目标能否完整地实现;个人的经济自由度究竟有多大;在决定经济的各种因素中有无非经济因素的存在等等。可以预见,个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主义方法论的论争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