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周易》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卜筮之书。因为《易经》在用于卜筮的同时就已经由潜在到明显,由小到大地发挥着沟通天人、指导人事、锻炼思维、道德教化、启迪人生、益人神智的巨大作用,而且它的这些“额外”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性的增强会日益突显和增大,加之《易传》从哲学的高度给予《易经》这些作用的全面弘扬,汉武帝将它置于“五经之首”而大力推广,遂使《易经》对中国文化各个层面的影响日益加剧,《易经》本身也就随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经典,成为中国传统的百科全书,成为哲学名著,成为思维工具书,成为历史文献,成为道德规范,成为人生指南……
总之,《易经》是“宇宙代”(冯友兰语),是“神秘的殿堂”(郭沫若语),是“我中华的文化瑰宝”(梁漱溟语),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典籍”(张岱年语),每个人都能从《易经》中获得无穷的财富和永恒的启迪,每件事都能从《易经》中得到有益的提示和智慧的指导。
关于《易传》的性质,则没有太大分歧。一般都认为《易经》是一组有相当深度的哲学作品。不过《易传》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部独立的哲学作品,而是以阐发《易经》的丰富内涵为宗旨的一组由许多人在很长时期中完成的哲学作品。《易传》中有许多思想内容是与《易经》直接相关或从中直接引申的,如揲蓍求卦的筮法,发挥卦爻辞的意蕴,阴阳互补、变易日新的朴素辩证思想,以乾坤为本的宇宙论学说,以及有关政治、道德、人生等方面的许多主张。
当然,《易传》中也有一些思想观点是具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如太极生两仪的宇宙论学说,“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17]的主体性智慧,“顺乎天而应乎人”、[18]“与时偕行”、[19]“动静不失其时”[20]的行为准则,“一阴一阳之谓道”[21]的辩证思想,“安而不忘危”[22]的忧患意识,谨慎戒惧、敬畏无妄的敬慎态度,“各正性命,保合太和”[23]的价值理想,“刚健中正”、[24]“含弘光大”[25]的道德准则,“乐天知命”、[26]“顺天休命”[27]的人生哲学,“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28]的理想人格,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正是这些深邃的思想和对宇宙人生的独到领悟,才使《易传》成为一部日益受人推崇的著作。关于《易传》的学派性质,传统上及现代绝大多者认为它是经典。因为:从上来看,《易传》与儒家创始人及儒家后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传统上一直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现代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它是儒家作品,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是以儒家经典的名义发生影响的,并长期雄居儒家群经之首;从思想史的高度来看,《易传》发扬光大了孔子的人道思想,并吸收了和阴阳家的天道观,以太极生两仪的宇宙论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上学为儒家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成为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堪称代表儒家哲学之最高巅峰成就;从思想内容来看,《易传》的核心内容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主体性智慧,“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9]的准则,“刚健中正”、“自强不息”[30]的积极进取精神,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世界观,贵阳贱阴、扬刚抑柔、尚动少静、主进非退的鲜明思想倾向,……这些显然都是儒家典型性格的具体表现,而与“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绝仁弃义”、“柔弱胜刚强”、“清静为天下正”[31]等崇尚柔弱无为、清静退让的道家思想品格大相径庭,与讲“天志”、“明鬼”的墨家,主张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的法家,讲天人感应并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阴阳家,讲、容易陷入诡辩、提出“白马非马”的名家,以及讲以农为本的农家等,也都迥异其趣。
近年来,陈鼓应先生等学者对《易传》为儒家之作的传统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易传》的,是属于道家,而非儒家。”[32]这种说法极为新颖独特,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总之,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我们可作如下结论:《易经》起初是一部占筮之书,但由于占筮在垄断时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遂使《易经》逐渐演变为一部中国的重要代表经典和百科全书;《易传》是以阐发《易经》深义为宗旨的一组由许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特殊哲学作品,它非儒非道,亦儒亦道,包含着一种融汇儒道各家思想精华的新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说,《周易》是一部以占筮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典籍和哲学巨著,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经典。
三. ; 易学源流及学派
;
自从卜筮起源、《易经》形成,易学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易学学派林立,著作浩繁,各具风采,仪态万方。一般来说,易学主要分为象数和义理两大学派:象数学派主要从卦爻象、八卦所象征的物象和阴阳奇偶之数的角度研究易学,着力探索易学象数符号系统的本质、机制、应用等问题;义派主要从卦名和卦爻辞的内在意蕴的角度研究易学,着重阐发易学符号系统的深刻哲理。
易学史可分为先秦、汉易、晋唐、宋易、清代、近现代六大阶段。
先秦时期,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已各具雏形:《左传》、《国语》中的多数筮巫属象数学派,《易传》的多数作者属义理学派。
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6年)置五经博士,昌明经学,尊《易经》为五经之首,使易学大盛。据文献记载,汉代易学皆本于田何。田何传《易》于周王孙、丁宽、服生,后又传于杨何。丁宽传于田王孙,田又传于施雠、孟喜、梁丘贺。孟喜传于焦赣,焦又影响京房。京房易学有很大创新,后发展为占术。施、孟、梁丘、京四家皆立于学官,是为西汉官方易学,属今文经学,多为象数学派代表,尤以孟、京的卦气说影响最大。所谓卦气说,就是以《周易》卦象解释一年气候和自然现象变化的易学理论,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而形成的一个自然哲学体系。西汉民间易学以费直为代表,费传于王横,高相传于子康、毋将永,属古文经学、义理学派。
西汉末年,由象数学派的神秘主义倾向发展出谶纬之学,遂有《易纬》产生,将象数易学神学化。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不满于孟喜、京房及《易纬》对《周易》的神秘化阐释,另辟蹊径,仿《周易》而作《太玄》,对西汉易学作了一次,为卦气说等象数易学提供了哲学依据。
到东汉,范升治孟氏易,传于杨政。而陈元、郑众等皆治费氏易。后马融又传于郑玄。郑玄作《易注》,荀爽作《易传》,都属费氏易传统。从此,费氏易大兴而京氏易渐衰。然治费氏易者也受到京氏易及《易纬》的影响。曹魏时期的王肃主费氏易而斥京氏易,他注解《易经》重义理,言简明,成为王弼易学之先驱。同时代的虞翻(164~233)在京房、荀爽的基础上提出许多解易新体例,将卦气说引向卦变说,是为汉代象数易学又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