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积淀,而终于在公元前(5)

2013-05-03 01:07
导读:科学派着力于探讨《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内在关系。以严复、沈仲涛、薛学潜、刘子华、丁超五等为代表。他们受启于18世纪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G.;

科学派着力于探讨《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内在关系。以严复、沈仲涛、薛学潜、刘子华、丁超五等为代表。他们受启于18世纪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G.; W. Leibniz, 1646~1716)对易卦符号与二进制之内在关联的研究成果,以《周易》符号系统与现代科学中的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天、遗传密码、数字等相互发明。但多限于以现代科学比附《周易》,而少见有以《周易》原理推进科学进步之成果。这方面较好的著述当属董光璧的《易学科学史纲》和《易图的数学结构》。

;



四.《周易》在国外的和研究

;

《周易》在国外也早有传播。有学者据考古发现以为,早在商末周初,夏易《连山》即已传到希腊一带。据文献记载,日本早在文武帝大宝二年(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曾颁“大宝令”,要求学生通晓一二经,经分大、中、小,其中便有《周易》。以后日本出现了一些易学家,清代编的巨型丛书《四库全书》还收有日本易学家山井鼎撰的《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含《周易考文补遗》十卷。现代日本易学家则有田丰三郎、铃丰由次郎、高田真治、内腾虎次郎等人,皆有易学作品。日本现代易学注重用西方文化来治易学,有些成果值得借鉴。

《周易》在西方的传播则要晚得多。西方人最初对《周易》感兴趣的是来华 的传教士,他们把《周易》译成多种西文并介绍到自己国内,这开始于17世纪。西方最先译介《周易》的,当推法国传教士金尼阁(1577~1628)。他的拉丁文译本于1626年在杭州刊印,可惜已佚。1659年,到中国的比利时耶酥会士柏应理(P. Couplet,1623~1693)与他人用拉丁文出版了《中国之哲人》,内附《周易》六十四卦及六十四卦的意义。一般认为这是《周易》传入西方之始。

1701年,深得康熙赏识的法国传教士白晋(J. Bouvet,1656~1730)把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和方位图传入欧洲,对莱布尼茨震动很大,成为易学史上的一大佳话,并开现代科学易学之先河。1834年,法国传教士雷孝思( J. B. Régis,1663~1738)的拉丁文译本出版,是第一部在西方出现的《周易》全译本。1876年,英国传教士麦格基(1813~1885)的英译本问世,是第一个英译本。最早的法译本是:1885年及1893年,法者霍道生的法译本分两次发表;与之同时,尚有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法·阿尔莱(1832~1899)发表于1889年的法译本;后者是当今西方通行的法译本。1924年,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发表以朱熹《周易本义》为蓝本的德译本,成为在西方最负盛名的译本。1950年,贝纳斯夫人(C. F. Baynes)从该德译本转译为英文本。瑞士著名学家荣格(C. G. Jung,1875~1961)为该英译本写了《前言》,在西方传为名作。虽然在此英译本之前已有号称“首部权威性的”理雅各(J. Legge,1815~1897)于1882年发表的英译本,但荣格认为理氏“没有为《易经》做过什么能使西方思维的人受听的事。”[33]1968年,贝洛夫人(E. Perrot)从卫氏德译本转译为法文本,也成为法文通行本。卫礼贤之子卫德明(Hellmut Wilhelm)著有《变易――周易八论》,被西方汉学界称为研习《周易》的最佳作品。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Ю.К.Шуцкий,1897~1937)的《周易研究》于1960年发表,70年代末被译为英文广为流传。近年又流行布洛菲尔德(J. Blofeld)的新英译本。

《周易》在西方是作为占筮之书流行的,在很长时期内是畅销书,一些拙劣的译介败坏了《周易》的名声和原理。西方也有一些较为严肃的学者用现代科学研究《周易》,如前述卫德明、荣格、舒茨基。美国心理学家墨菲(J. Murphy)的《易经之谜》(The Secrets of I Ching)对占筮作了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奥地利学家卡普拉( F. Capra)的力作《物理学之道》、《转折点》等则以《周易》原理作为重要的思想。这些成果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五.易学热的反思

;

在世界文化史上,恐怕没有哪一部典籍能够像《周易》一样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和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永恒的生命力。它不仅在它的祖国倍受推崇,而且超越国界仍有人热衷;不仅为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地位显赫的名流所爱恋,而且为更多的普通百姓所信奉;不仅为远古先民所崇仰,而且为现代文明中人所敬重。易学热从《周易》诞生之日即已开始,历久不衰而弥盛,以至今日形成波及全球的易学大潮,成为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观。

易学热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占筮的预测性:作为易学重要基石的占筮被认为可以推知过去,预见未来,而人都有希望明察未知事物(尤其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的强烈欲望,特别是在身处重大抉择而犹豫不决之时;(2)占筮的神秘性:占筮的预测功能是通过特殊的人(在西周是太卜等),以特殊的工具(蓍草)、仪式(斋戒沐浴等)、心境(清静、虔诚、敬畏)和方式(直接体悟),经过复杂的操作过程才能得以实现的,而且其预测原理是不可言传的,其产生过程是迄今未知的,这就给占筮罩上了一层层神秘的光环,而人对神秘未知的事物又都有一种天生的强烈好奇心;(3)占筮和《易经》的古老性:《易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典籍,而据《周礼》记载,《易经》之前已有《连山》、《归藏》两部占筮之书,可见占筮的更为悠久,而人对远古的事物都有一种由衷的强烈求知欲,渴望通过了解它而探求人类的心路历程和先民的智慧灵光;(4)《易经》的独特性:《易经》是由象数符号系统和符号系统两者构成的一个特殊文本(text),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具异彩的一部古典巨著,这种独特性使其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日益突显,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5)《易经》的涵摄性:《易经》的符号系统只有极简洁的提示,而没有确定的意义,这就使它具有极强的涵摄性,可以随时融入新事物,从而使很多学科能与《易经》联姻并产生新成果;(6)人为的推波助澜:《易传》宣扬《易经》之道“广大悉备”,无所不包,到汉代以后又有统治者和 学者不断把《易经》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加以利用和推崇。基于上述原因,遂使易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尤其到现代,随着人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易学热达到了空前的高潮。而当我们冷静反思时,又会发现这场易学热潮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巨大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关键原因是方法论的严重缺乏和研究者的素质偏低,前者只是后者的主要表现,后者才是本质原因。

上一篇:摘要:近代中国的“国语统一”思想是在中—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