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人类的智慧经过漫长的积淀,而终于在公元前(4)

2013-05-03 01:07
导读:另外,汉代易学除上述儒家系统外,还有道家黄老系统,西汉的刘安、严君平,东汉的魏伯阳为其代表,前两位为义理学派,后者为象数学派。魏氏的《周

另外,汉代易学除上述儒家系统外,还有道家黄老系统,西汉的刘安、严君平,东汉的魏伯阳为其代表,前两位为义理学派,后者为象数学派。魏氏的《周易参同契》提出月体纳甲说,将卦气说与道教的炼丹术相结合,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程序,成为道教易学的开山之作,号称“万古丹经王”。

魏晋至隋唐是易学主流由象数转向义理的大变革时期。魏晋玄学创始人王弼(226~249)首开先河,抛弃汉代象数易学,继承费直、王肃易学,合参老庄而作《周易注》,义理易学为之大畅。晋人韩康伯(332~380)为王弼未注的《易传》之《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作注,从义理的高度进一步发展了王弼易学,遂使王弼易学独冠古今,汉代易学随之日益衰微。王韩易学有严重的玄学化倾向,使《周易》与《》、《》并列为“三玄”。这时,还有阮籍、荀粲、萧衍等人宣扬玄学派易学。同时,荀融、管辂、干宝等又认同汉易传统,反对玄学派易学。两派互相攻驳,各有主张,旧称郑(玄)王(弼)之争。南北朝时郑王之争虽然仍在继续,北方尊郑易,江南崇王学,但已同时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为唐代易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着隋唐的稳定和的发展,唐代出现了两部融汇前人易学成果的名著,即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前者采王韩《周易注》,并在兼容其他各派易学成果的基础上对它作了进一步解释,成为唐代官方易学。后者则推崇郑学,主要是汇集汉易系统如郑玄、虞翻、荀爽、干宝等三十余家的《周易》注释,对王韩易学也有收录。此外,佛道学者也有人援引易学解说其教义,有的还创出一套世界生成图式,作为其理论基石,如《道藏·洞玄部》中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以太极为天地之大本,属道教易学。

到北宋,易学又进入新的鼎盛阶段,史称宋易,并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宋易是宋学的组成部分。宋学是推崇儒家、融汇佛道的宋明儒者对儒家经典不重训诂而主阐发义理的新学派,与重训诂、考据的汉学相区别。北宋易学中的理学派有胡瑗、程颐,程作《伊川易传》;象学派有陈抟、种放、刘牧、李之才、周敦颐(1017~1073),周则兼讲义理,作《太极图说》,论述宇宙生成过程,为儒家人伦学说提供了世界观基础;数学派有邵雍(1011~1077),创先天学;气学派有张载(1020~1077),作《横渠易说》和《正蒙》。

南宋时,程、张、邵三家易学广为流传,而以程氏易为主导。象数易学也是通过程朱学派而得以发展的。如程颐的再传弟子朱震对象数易学的整理,朱熹的好友和学生蔡元定及其子蔡沉对河图洛书的阐发。朱熹则集前代易学成果之大成,以程氏易为宗建立了自己的易学体系,影响极为深远。杨万里(1127~1206)兼容程颐、张载易学,作《诚斋易传》。陆九渊(1139~1192)的大弟子杨简(1141~1226),继承程颢、陆氏易说,以心解易,作《杨氏易传》和《己易》,创心学派易学。功利学派的薛季宣、叶适(1150~1223)等人也研究易学,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提出河图、洛书为古代地图、地志等新观点。

元明两代程朱立于学官,宋学终于取代了汉学。朱熹的《周易本义》成为官方易学,出现了大批注释《本义》的作品,如元代胡一桂的《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和《易学启蒙翼传》,其子胡炳文的《周易本义通释》,其学生董真卿的《周易会通》,都阐发朱氏易。明朝胡广(1370~1418)奉明成祖之命编《周易大全》,即以胡一桂之作为蓝本。《周易大全》的颁布,使朱氏易取得统治地位。

由于朱氏易并不排斥象数易学,使元明两代的河洛之学和邵氏先天易学皆有所发展。许多学者提出各种图式以解《周易》,形成易图学。易图学是宋代图书之学的新发展。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上承刘牧、邵雍,推衍出许多图式,属派。俞琰、张理和萧汉中等人则发展了象学传统。到了明代,象学派成为主流,他们主取象说,又兼论理和数,同程朱派的取义说展开论争,来知德(1525~1604)为其代表。其后,方以智(1611~1671)父子的易学对元明以来的象数易学作了一次,是象数易学的又一高峰。

相反,元明义理学派多因循程朱,不敢疑义,创获不多。到明代,才有蔡清、罗钦顺、董佐倾向于气学派易学,湛若水、王畿倾向于心学派易学。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则站在气学派的立场,继承宋明气学派、象学派传统,修正了程朱义理易学,批判了心学派、数学派易学,对宋明以来的易学成果作了一次性总结,写下了许多易学著作,标志着宋易的巅峰和终结。后来,康熙命李光地(1642~1718)编《周易折中》,乾隆命傅恒等人编《周易述义》,皆以朱氏易为本,兼采其他易说,虽无创见,但说明宋易仍居官方正统。

清代在学术上是从修正宋易而走向复兴汉易的时期。在力主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批学者从考证和辨伪角度清算宋易中的象数之学,揭露它与道教易学的联系,批评朱氏易宣扬图书之学的错误,黄宗羲(1610~1695)、黄宗炎、毛奇龄(1623~1716)、胡渭(1633~1714)等人为其代表。到乾隆嘉庆年间,高压政策把学者逼入故纸堆,使注重文字训诂和历史考证的汉学兴起。惠栋(1691~1758)是清代汉易的倡导者,作《周易述》、《易汉学》等,唯汉易是从,未有创新。张惠言(1761~1802)专攻虞翻易学,试图全面恢复之。焦循(1763~1820)作《易学三书》,主张会通各家易说,试图创立自己的体系。清代易学不重义理,笃信汉易,理论思维方面极少建树,是古代易学发展的一个低谷。

及至近现代,由于思潮的涌入,国人视野的开阔,使易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近现代易学可大致分为注释派、考证派、阐发派、科学派。

注释派偏重于注解《周易》,沈竹初、尚秉和(1870~1950)、高亨(1900~1986)为代表。尚氏的《周易尚氏学》集象学之大成。高氏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主张经传分开,少谈象数,为此派扛鼎之作。

考证派偏于考证易学的有关问题。于省吾的《双剑誃易经新证》、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在考证的基础上注解《周易》。余永梁、郭沫若、顾颉刚、屈万里、李镜池等考证了《周易》的作者和时代。高明、王明、白寿彝、王忠林等则考辨了一些易学专门问题。郭沫若、胡朴安、屈万里、黎子耀等则从《周易》探讨古代历史、风俗。张政烺等人考证认为《周易》卦象源于古代数字卦。

阐发派偏重于阐发《周易》义理及其与、宗教、文化、、、文艺、等的内在联系。杭辛斋作《易楔》、《学易笔谈》等,欲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周善培、朱谦之、金景芳、朱伯崑、余敦康、刘纲纪等各有发明。

上一篇:摘要:近代中国的“国语统一”思想是在中—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