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本论文从跨学科的基本问题切入,首(3)

2013-05-23 01:29
导读:(三)从武术到武学的飞跃 从发生到发展,任何学科或者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按照劳动说的理论,文学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但

  (三)从武术到武学的飞跃

  从发生到发展,任何学科或者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按照劳动说的理论,文学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但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关系”,即局部的不平衡与最终的平衡。而武术的发展,事实上与社会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联的。但武术的发展到底与武学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武学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又有什么深层联系?要解决第二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即明确武术与武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对于这点,我们可以从概念与定义入手。通过概念的演变,就可以窥见其发展变化的脉络了。

  对于武术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角度、层面来看会有不同的界定。我们以时间来分,大致可分为古代传统武术概念、近现代武术概念、当代武术概念。从中我们可以理清武术与武学的关系。就“武术”一词而言,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有诗云:“国尚师立,家崇儒门,禀道疏德,讲艺立言……堰闭武术,阐扬文令。”[7]这里说的武术,都是指军事技术而言。在此之前则被称为“技巧”与“武艺”,都是泛指骑射、击刺和徒手搏斗等攻防实战技法。也就是说,这里的武术强调的是一种技法,主要说的还是形而下的“术”的层面。不过,无论是古代的军旅武术或是民间武术,其实都反映出了一种极具凝聚性与综合性的文化特点,尽管并未形成自觉的主体文化意识,但形而上“道”的层面一直以来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化性仍然体现在以儒释道文化为中心,并反映出深刻的哲学与美学特征。到了近代,随着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尤其是西方“竞技武术”的影响。武术作为运动技击性进一步突显出来。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认为:“国术(武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8]实际是将武术作为一项体育项目来看待。自此以来,武术的概念逐渐作为一种具有技击特征的运动向狭义化发展。1988年12月全国武术专题讨论会的对武术下的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9]这个定义基本是狭义的武术的较为全面的说法。也是对近现代武术概念的总结。但随着现代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深化,武术的狭义与广义进一步分明,对武术的理解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4年版的《中国武术教程》定义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少学者更偏向于广义的武术,即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刘峻骧先生在《东方人体文化》中说到:“把武术称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而不单纯称它体育运动(体育当然也是文化的一种)是考虑到漫长的历史上,武术确实不单单是以种体育运动。”徐才先生认为“武术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武术技术等表层形态外,还有同武术有关的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军事学、中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深层形态的文化构成。”[10]这实际上就具有了一个相当宽泛的文化学上的意义了。

  与此相对比,武学的概念更为复杂。于均刚、黎健民《论东方武学与西方体育的关系》[11]中批判了对武学认识的几个误区,一个是混淆武学与武术。一个是咬文嚼字。论文认为,从概念上讲,武学作为一个道术一统的繁杂东方文化体系,是很难给予一个明晰化的概念的。实际上武术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这里他们强调的是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术之间的统一性。不过,在其附文中,对武艺、武道、武学三个重要概念作出了界定。论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武艺以追求个人技击为主要目标,兼具表演和健身功能的东方技击术。道艺是指武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诱导,其承载主体自发的、自觉的由追求技击的目标跃变成一个求道之过程。由此,论文将武学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横向上按照拳种划分, 二是按照地域划分, 三是在纵向上划分为武艺和道艺。并指出武学是指武艺和道艺以及与两者相关的域外之研究的综合称谓,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说法实际上仍然是反映了传统的延伸与扩展。但论文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观点,论文引用了梁漱溟先生针对《拳意述真》的评价,即“道艺阶层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实证,是东方文化的一个落脚点,东方文化之实在性由此显豁而出,东方文化之艳丽色彩将缺失一色”。然后指出“武术”一词绝非简单概念界定和归属的问题,而是牵扯到东方文化根基的问题。同样“武学”的概念也有这一原则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断下结论。需要严格论证。

  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考虑,我们会发现武术与武学的意义都是十分繁杂的。但是,假如我们抛开外延,进一步分析两者的本质,就可以将问题更加明晰化。从本质上说,武术强调的是道与术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统一。而武学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须要分为多个层次分析。首先,就武学一词而言,其产生及意义与武举制度的设立有着密切联系。唐武则天始设立武举为科举一目,至宋进一步完善武举制,并出现武学的说法,到了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立武学,用武举,其武臣子弟令于各直省应试。”但并未实行,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诏天下卫所皆立学。”“正统六年(1441年)设京卫武学,除教授一员、训导六员,教习勋卫子弟。”“七年(1442年)设南京武学。”正统初年奏定武学教条规定:幼官及武职子弟所读之书有《武经七节》、《百将传》等,学员中有领队管理。诸如此类有关武学的各项制定在明代非常详细,武学发展十分繁荣。[12]

  按辞海的定义,武学即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13]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始设,数月即废。熙宁五年(1072年)恢复,置教授,习诸家兵法、历代用兵成败及忠义史实,愿试阵队者,酌给兵伍。元丰间改置博士,教谕,学生限百人,用三舍法补试。南宋绍兴间重建,分受成、贵谋、辅文、中古、经远、阅礼六斋,补试法仍旧。明代置京卫武学和各卫武学,教育所属年轻武官及应继承武官禄位的子弟。崇祯时令各州府县皆设武学生员,学习内容除军事科目外,与儒学无别。实际上,这里的武学只是一个具有词源性的涵义。

  从字面上,武学的其他理解表达繁多,现大致总结如下:

  武学可以看做一门与武举考试相关的学问,或者说仅仅只是一门考试项目。

上一篇:笔者在《汉武帝确有“罢黜百家”吗?——答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