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本论文从跨学科的基本问题切入,首(5)

2013-05-23 01:29
导读:假如我们进一步从形而上的层面和形而下的层面分析,将文学和武学拆分为“道”、“技”、“艺”、“术”四大部分,那么“道”与“艺”就是形而上的

  假如我们进一步从形而上的层面和形而下的层面分析,将文学和武学拆分为“道”、“技”、“艺”、“术”四大部分,那么“道”与“艺”就是形而上的层面,“技”与“术”则是形而下的层面。而跨学科的文学与武学的研究重点则在形而上的层面。本章以下两节将从思维与言说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二者之间的交互联系。从思维上而言,两者的学科体系的精神内核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中国儒释道的精神观念层面。从言说来说,两者话语表现规则是审美与实用的辩证统一。就其学科本质而言,两者也具有一致。其一致性在于:中国文学与武学的本质是审美性和超功利性的,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表面上往往表现为实用性和目的性。比如单纯的文学欣赏与阅读这一行动本身可以是无利害关系,但说到“文以载道”与“寓教于乐”,就具有了目的性。比较文学中的武学重点探讨的是形而上的“道”与“艺”的精神层面,但形而下的“技”与“术”的层面就偏向实用性。比如军人与武士学武是为了搏杀或防身,而文人墨客学武或许只是为了求知和悟道。因而,这种学科特质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一个总的方向来说,不可否认具体情况还有特殊复杂得多,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总而言之,由于中国文学与武学的这种学科本质联系,两者就在理论上具有了跨学科意义上的同构性。

  第二个方面,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主要是从话语规则来说的。语言用于对话与交流,不同学科的语言表现形式不同,也就是说文学与武学各有一套话语体系。这一点仍然可以从审美艺术性与实用功利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本章第三节将进一步加以论述。

  第三个方面,文学是人类掌控世界的一种方式。武学无疑也具有这种宏观文化上的意义,两者都覆盖了相当精深的东方文化精神与品格,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并不能作为可以建构跨学科的联系的必要条件。但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种考证与探索的补充或者说参考。

  总的来说,第一个方面似乎更能体现出文学与武学的内质所在,也是重要切入点,即文学与武学都具有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并且具体可以表现为精神内核的哲学共同性与话语体系之间的联系。

  (二)文学与武学的学科理论的哲学同源性

  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对话,首先体现学科在理论、概念、范畴的对比。而无论是文学或者是武学的理论建构,一定是建立在某一种思想与观念之上,这种观念层就是中国古典哲学。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儒释道的综合哲学观。

  以影响研究的实证方法考证,二者理论来源及出处主要依靠文献。我们谈中国文学的理论,从源头上,重点要谈的也是先秦的诸子百家,最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然后是外传的佛教,它通过与儒道德结合,也就是说经过文化过滤内化为中国文学中的一大思想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纷繁浩叠。这里就不再赘述。而武学著作史料典籍也可谓浩瀚无穷。如果我们要探究武学的哲学思想。可以借鉴的典籍也不少。如《二十五史》中关于兵书的《艺文志》、《经籍志》,有关军旅武术的《兵志》,有关武举的《选举志》。有关武术技术的《武编》、《阵记》、《江南经略》、《武备志》等,综合性的如《武经七书》,另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玉海》等类书,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另外,“十通”中也有相当有价值的武学方面的资料。《十通》是十部书名中带有“通”字的古典文献。最初有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后有宋代郑樵所撰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所撰的《文献通考》、清高宗敕撰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和近代刘锦藻所撰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共分为“三通典”、 “三通志”、 “四通考”,后人称为“十通”。它是一套有关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其内容包含了上起远古时期下至清朝末年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这些典籍中反复出现过含有大量与文学可以相通的哲学意蕴。这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文献资料。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而假如从武术流派的角度来谈,少林、武当、峨嵋及内家拳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如此等等,不谈其他,光拳种就有一百三十余个,并且各朝各代都有各门各派的相关论著,假如我们深入其中一个,必然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界。因此有必要强调,与文学相对的武学起研究重心不在于物质(器物)层面与制度(技术)层面,而在观念(精神)层面,也就是远“术”而近“道”。通过关于“道”的解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对文学与武学之间做到整体观照的目的。

  而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或者说是中介则必然是中国古典哲学。古代哲学思想是武术也是武学的思想根基。第一个方面是五行学说。《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五行说将世界上一切事物行为的属性概括为“相生”与“相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武术理论到套路技术,整个体系都深受其影响。如形意拳中的“五行拳”。

  第二个方面是受《易经》的影响。首先是其中的阴阳辩证观。《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其次是阴阳八卦生化观,《易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八卦掌其原理将阴阳相合,奇正相生、八卦相荡的变化特点应用于其拳法之中。《易经》将八卦对人体:“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垠为手,兑为口。”八卦基本上以此制定步法、掌法、身法等。再次是“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最后还有重德重道的精神。《周易·象传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有“地乾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形成了中国武术的“后发制人”、“以柔克刚”、“点到为止”战术体系。

  第三个方面是受道家的影响。其主要思路是道论、气论、及自然论三个方面。

  1.道论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学思路实际上对于中国古代武学典籍及武术套路影响十分深远。同时,道家哲学重直觉与悟性,以形象来观察世界,这也是武术文化思维方式的特色。如老子以车毂、器具、门窗等具象说明“有”与“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太极拳中的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种种相反相承,互为因果的关系实际也就是对“道”的虚实观而发展而来。又如道家“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也构成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之。”表现出一种争与不争的辩证观,这在武学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庄子:“……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法,先之以至。”“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 而《太极拳十三势歌诀》有:“引进落空和即出,牵动四两拨千斤。”即是运用道家思想在武术中以柔克刚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笔者在《汉武帝确有“罢黜百家”吗?——答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