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本论文从跨学科的基本问题切入,首(4)

2013-05-23 01:29
导读:武学可以被理解为从古至今的武术典籍的合称。 武学可以被认为是各种武术流派关于武艺的集合。 武学也可以被阐述为一种有关武术教育的学问。 武学也

  武学可以被理解为从古至今的武术典籍的合称。

  武学可以被认为是各种武术流派关于武艺的集合。

  武学也可以被阐述为一种有关武术教育的学问。

  武学也可以被解释为一门关于武术活动的人类社会学方面的知识领域。

  武学是一种研究武术文化的总体文化概念。

  武学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体系的类概念。

  如此等等。

  以上或者其他含义都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武学,而只是一个对于武学概念的特定的理解。这个问题,类似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称谓所发生的问题。尽管不少人指出这个称号的歧义性及不严格性,但是,假如我们把握了其学科本质特征与内涵,至少就不会出现“比较文学”是“文学比较”或“比较的文学”之类的低级错误了。这里的问题也一样。所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谈的武学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中的武学,是与文学相对的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从本质上概括的讲,我认为,武学就是一门研究武术的学问,一切与武术相关的问题实际上都可以纳入到武学的范畴,但这不能理解为武学作为一种宽泛的文化而存在。必须再次强调,武学是一门具有严格规限的独立系统的学科。说其独立,首先是因为武术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不能因为武术内容涵盖了军事学、古典美学、中医学、内功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而将武学并为任何一门学科之内,而只能说明一种普遍的学科交叉互渗关系。由此,武学作为一门研究武术的学问自然也必须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说其系统,首先也是因为武术原本是一个具有系统的文化性的集合定义,无论是其广义还是狭义,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武术,都有着各自独特而完整的体系特征与研究方法。但武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综合性。因为武术本身博采众长的特性决定了武学这一特点。但这里的综合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整合,而是具有东方文化体系的模糊特征。一方面丰富了学科的外延,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消解了学科的内质,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学术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存在。按季羡林先生的说法,其根源在于西方主分析(analytical),东方主综合(comprehensive)。文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证明。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纯文学的东西是十分可疑的,假如抽空了传统史学与哲学,单独谈中国文学,势必将变得支离破碎,不可理喻。武学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学科的互渗交叉决定了其不可分割性(高度凝聚性)。但是我们要谈的是跨学科中的中国文学与武学。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学科之间的重心交汇点与差异点。如果我们只作表面的比附是难以发现实质的,必须找到学科内在的契合点。因此,武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进一步细化。从研究层面,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物质(器物)层面。第二层面,制度(技术)层面。第三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其中第三个层面与文学的联系相对紧密。从理论层面,则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武学基本理论。第二,武学话语体系。第三,武学史。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尤其是武学基本理论与话语体系,涉及到概念、范畴及整个学科范式。两者应该是一种既有包容又有区别的交叉关系。武学基本理论主要指相关概念范畴、学科特质、知识构建法则等。武学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即思维与言说的问题。本论文思维上主要探讨的是武学在哲学上与文学的同构意义。言说主要指与文学相对照的一种文本构建方式,包括精神上相通的文化品格。怎样找到与文学相对的学科特质。也就是跨学科研究的另一前提。是进一步追寻其跨学科的内在联系的第二支点,实际上,这种关系的梳理,实际上就是二者之间可比性的显现,从而进一步发现跨学科中的共同的“文心”与“诗心”。

三、文学与武学的跨学科联系及可比性分析

  (一)文学与武学的学科本质联系

  武学与文学作为两门学科,到底有没有学科的联系呢?当解决了武学称谓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渡了。因为任何学科之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或者说是天然的一种异同性,但某些学科相差距离过大,就不能形成一种有机的内在意义链,因此就容易走向学科界限的泛化,然而文学与武学之间却恰好有一种可以放置于比较文学之中的学科可比性。比如中国古代就有从中医学方面以人身之病来论文学之病。武学中也包含关于医学方面的内容。武术研究甚至包含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解剖形态学与生物力学基础,这同样可以利用与文学建立跨学科的关系。因而,文学与武学在学科内涵上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互识与互证的关系。同时,文学与武学的内涵都非单一化的,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关系中,呈现出不同的多元化特征。

  传统的文艺理论,将文学的本质分为三个方面探讨:首先,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次,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再次,文学是人类掌控世界的一种方式。[14]第一个方面可以作为文学与武学的学科本质联系的一个重要落点。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不少艺术诸如舞蹈、绘画、雕塑都具有审美形态,也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可以建立跨学科联系。一些学科诸如历史学、社会学则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但缺乏审美性。也同样可以建立跨学科联系。美国有一个教授就曾以中国禅学来解释物理中的问题。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但物理学的原理同样具有协调均衡的美感,正如柏拉图所说的“美是真理的光芒。”因此缺乏意识形态性,也可以建立跨学科联系。

  而文学实际上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这恰巧也同样是武学的重要特征。一方面,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美。因此,从武术的发生来说,武术天然具有一种美。武学是研究武术的学问,包括武术美学。武术除了实用的技击性,无论是表面所表现的姿势、劲力、节奏、造型、结构等,还是内在的动静疾徐、刚柔虚实、形神兼备等哲学基础,美感都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时代,从先秦至秦汉,三国至晋朝,再到隋唐五代,然后经过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的演变,直至近现代,武术一直游走在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实用击技与表演艺术之间,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所表现出的武术思想及流派不同程度受到各个时期的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影响与冲击。因此,在武学中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在某些情况之下可能会表现出暂时的对立,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这并不是绝对化的,本质上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因为意识形态往往代表着一定社会、时代及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功利的是一种体现。而武学的审美性实际上体现在一种“道”与“艺”的形而上的层面,没有物质上的直接功利性,但在精神层面仍然具有间接功利性。因此,这种审美性与功利性的交织特点决定了武学也可以表现为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

上一篇:笔者在《汉武帝确有“罢黜百家”吗?——答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