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在宋儒构造的“道统”谱系中,曾子、子思、孟(6)

2013-05-27 01:19
导读:; 《汉书·董仲舒传》载《对策》引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科教论文网毕业
;

《汉书·董仲舒传》载《对策》引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二、《孝经》的成书与作者;

根据汉人的记述,与曾子有关的还有《孝经》一书。司马迁说:“曾参……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班固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汉书·艺文志》)按照这种说法,《孝经》是曾子对孔子“孝道”思想的记录和发挥。但据研究,《孝经》与孔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后世学者对此多持怀疑态度,又提出了曾子弟子说、子思说、孟子门人说、汉儒杂凑说等等。认为《孝经》作于子思,见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冯椅说,近年虽然有学者继续申论此说,[⑬]但证据不足,只能算是个推论而已。清人陈澧曾说:“《孟子》七篇中,与《孝经》相发明者甚多。”(《东塾读书记》卷1)王正己进一步提出,《孝经》思想有些与孟子相同,不过是文字略有变化而已,由此认为,《孝经》大概是孟子门人所作。[⑭]不难看出,此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为即使孟子与《孝经》思想具有某些相同之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甚至可能是孟子曾受到过《孝经》思想的影响,若由此推断作《孝经》的是孟子门人,则显然难以成立。另外,由于《孝经》中的文字已被《吕氏春秋》引用,认为《孝经》成书于汉代同样证据不足。[⑮]

这样看来,关于《孝经》的作者,真正值得重视的应该是曾子弟子说。认为《孝经》作于曾子弟子,至少有以下根据:(一)《孝经》一文为“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且称曾参为曾子,如果它不是实录,而是假托的话,那么,假托者应该就是曾子弟子。晁公武说:“今首章云‘仲尼居’,则非孔子所著矣。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郡斋读书志》)(二)曾子以重孝著名,而《孝经》阐发孝的思想,后者应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曾子弟子论述孝的作品。(三)《孝经》与前面提到的《曾子》十篇在文句、思想上多有相近之处,是在后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而《曾子大孝》说:“民之本教曰孝”,二者极其相似。《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大孝》则说:“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孝经·三才章》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而《曾子大孝》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经·圣治章》说:“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这些都是二者思想相同的例证,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孝经》应为曾子弟子的作品。(四)《孝经》常引用《左传》中的文句,似对其内容较为熟悉。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章》引用此段,仅将“礼”字改为“孝”字。又《左传·宣公十三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孝经·事君章》照抄。又《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等语,《孝经·圣治章》改为“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左传·文公十八年》“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孝经·圣治章》仅改“度”为“在”。据刘向《别录》记叙《左传》的传授,是左丘明传曾子之子曾申,曾申传吴起(孔颖达《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疏》引)。可见,曾子一派曾参与了《左传》的传授,所以在创作《孝经》时常常将其文字引用其中,这同时也说明,《孝经》确实完成于曾子弟子之手。

曾子弟子众多,《孝经》反映的是哪些弟子的思想呢?不少学者认为应是乐正子春一派。[⑯]前面说过,乐正子春曾独立创派,影响巨大,该派有自己的著作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公羊传·昭公十九年》何休注:“乐正子春,曾子弟子,以孝著名。”据《曾子大孝》及《礼记·祭义》、《吕氏春秋·孝行篇》记载,乐正子春下堂伤足,伤好之后,仍有忧郁之色,数月不出门,认为损伤了身体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而《孝经》首章《开宗明义章》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与其思想是一致的。至于《孝经》成书的时间,可能比《曾子》略晚,但也应完成于乐正子春弟子和再传弟子之手,反映了乐正子春一派对曾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孝的起源发展及孔子的仁、孝观;

仁与孝是儒学思想中两个互为关联的基本概念,徐复观先生说:“以为正统的中国,其最高的理念是仁,而最有实践意义的却是孝(包括悌)。”[⑰]这实际也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思想的基本方向。孔子在创立儒学时,一方面通过对仁的创造性发挥,使其成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将孝作为切实入手处,确立了“行仁自孝悌始”的思想方法,突破了西周以来以宗法孝悌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国文化未来的走向。但是在儒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仁与孝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的变化而起伏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学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就被后人看作是孔子“嫡传”的思孟学派而言,其内部对仁与孝关系的看法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分歧和对立。根据《曾子》、《孝经》等文献,曾子后学中曾出现过一个“重孝派”,他们将孝置于仁之上,使孝取代仁成为其思想的最高概念,改变了孔子以来对于仁与孝关系的理解和看法,使儒学理论出现重大曲折。从子思到孟子,是经过艰难的选择、探索乃至是斗争过程,才重新确立、发展了孔子以仁为中心的思想方向。所以在讨论《曾子》、《孝经》的思想前,首先要对孝的发展演变以及孔子的仁、孝观做出分析和说明。

如学者指出的,孝是“以父权为中心所渐渐形成的巩固家庭组织、秩序的观念”[⑱]。所以孝作为一种事实出现应当较早,但它反映在观念形态中,并见诸文字记载,则是周代以后的事情。《说文》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但据学者研究,孝最初的对象并非健在的父母,而是神祖考妣,其内容为尊祖。[⑲]所以孝一开始并非是的,而是宗教的,是祖先崇拜宗教观念的产物,而崇拜、祭祀祖先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庇护,同时也是对祖先功德的歌颂和赞美。金文和《诗》、《书》中常见“享孝”、“用享用孝”的用法,正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如《诗·小雅·天保》:“是用孝享。”享有献物祭祀之义,是祭祀神灵、奉献供品的宗教仪式。周人将享、孝连文对举,说明当时孝的观念是以禘祖的宗教形式存在的。此外,还有“追孝”,如《尚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伪孔传》谓:“继先祖之志为孝。”可见,“追孝”就是继承先祖遗志,完成其未完成的事业,这也是西周孝道的一个基本内容。后随着的发展,周人孝的观念才有所变化,增加了善事父母等伦理性内容。如,“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元恶大敦,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周书·康诰》)此外,臣事君长亦被看作是孝。《尚书·酒诰》:“奔走事厥考厥长。”此句中的“长”含有长辈与君长的双重含义,说明周人认为对君长恭敬从命,勤于政事、努力奔走也是一种孝。因此,诚如王慎行先生所言,“西周的孝道观包含着后世所谓‘忠君’的概念。”另据金文,妻子侍奉丈夫,丈夫死后妻子祭享不忘亦称孝。[⑳]

上一篇:摘要: 在由秦入汉的学术转折中,陆贾《新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