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在中国的圣殿里,孟子踞于仅次于的“亚圣”席(2)

2013-06-03 02:28
导读:二、 宋儒不仅基于其对“道统”的体认而大力揄扬孟子,而且无论在立身处世、或者在思想观念上,也都深受孟子其人其学的影响。这后一方面是很重要

二、

宋儒不仅基于其对“道统”的体认而大力揄扬孟子,而且无论在立身处世、或者在思想观念上,也都深受孟子其人其学的影响。这后一方面是很重要的。正是通过这方面,宋儒将孟子的人格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生命,并在自身的行为实践中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他们又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抉发、阐扬而开新了儒学,使儒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正是透过这后一方面,才真正在人们、尤其是士大夫心目中树立起孟子的“亚圣”形象。

孟子的人格精神对宋儒的立身处世影响甚大。我们知道,孟子主张在生活中应该是“道”尊于“势”而不应是“道”屈于“势”,换言之,作为“道”之载体的士应该挟“道”自重而不应自损人格,在权力的淫威下俯首贴耳。他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19)他据之而把自己摆在同王公大臣平等的位置上,到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20)。孟子的这种人格精神和处世态度,为宋儒所深深称道,如程颐谓:“召而不往,惟子思、孟轲则可。盖二人者,处宾师之位,不往所以规其君也。”(21)苏轼亦曰:“昔者子思、孟轲之往,不见诸侯而耕于野,比闾小吏一呼于其门,则掇衣而从之。”(22)

宋儒不仅对孟子表示出由衷的赞佩之情,而且还在自身的人生实践中处处以孟子为典范,故其气节凛然,很为后世史家推重。如刘安世(23)“正色立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为谏官,面折廷诤,至雷霆之怒赫然,则执简恪立,侯天威稍霁,复前极论。一时奏对,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廷观者皆汗缩竦听,目之为‘殿上威’”。他“遍历言路,以辨是非邪正为先,进君子退小人为急”,“所守凛然,死生祸福不变。盖其生平喜读《孟子》,故刚大不枉之气似之”。(24)又如王安石“素喜《孟子》”(25),不仅曾为《孟子》作注解,所撰文章好仿《孟子》,以至其“著《杂说》数万言,世谓其言与孟轲不相上下”(26),而且在立身处世方面更一以孟子为的,尝自谓:“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27)《王文公文集》卷二收有《与龚舍人书》,曰:

某尝读《孟子》,至于“不见诸侯”,然后知士虽厄穷贫贱,而道不少屈于当世,其自信之笃、自待之重也如此。……某尝守此言,退而甘自处于为贱,夜思昼学,以待当世之求,而未尝怀一刺、吐一言以干公卿大夫之间,至于今十年矣。

据今人研究,《与龚舍人书》或非王安石所作(28),但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则确为安石所有。试看《尹和靖语录》所引王安石“道义重,不轻王公;志意足,不骄富贵”之语,便可见其思想确由孟子而来。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王安石对战国时期楚才晋用习俗的首肯之论,以及安石本人屡召不试的事实等,则又可见其确实深受孟子人格精神的影响。

宋儒在思想观念上受孟子多方面影响,而最著者则为心性论。本来,很少谈论心性问题,所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9孟子始揭“性善”论旨,大倡其“心”说,奠定下心性论的理论基石。但由汉及唐,诸儒“泥于训诂,多精义理”(30),并未沿承孟学理路,而宋儒则讲明义理,好研心性,将孟学光而大之。这在他们看来,乃是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以“心解”之法即创造性的解释来承继发扬孔、孟而后中断了千百年之后的传心之学。

宋儒推重孟子的心性义理之学,对之赞不绝口。王安石《性论》云:

古之善言性者莫如仲尼;仲尼,圣之粹者也。仲尼而下莫如子思;子思,学仲尼者也。其次莫如孟轲;孟轲,学子思者也。仲尼之言载于《语》,子思、孟轲之言著于《中庸》而明于七篇。然后世之学者见一圣二贤“性善”之说终不能一而信之者,何也?岂非惑于《语》所谓“上智下愚”之说欤?噫!以一圣二贤之心推之,则性归于善而已矣,其所谓愚智不移者,才也,非性也。(31)

这里明确标举《中庸》、《孟子》,并以“性善”说为孔子、子思、孟子一脉相承之教。张载提出,孟子的性论乃是通过“心解”而得到的孔子的“心传”,他说:“若孟子言‘不成章不达’及‘所性’、‘四体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之,此乃心以解也。”(32)程颐在答门人唐棣“孔、孟言性不同,如何”之问时说:

孟子言性之善,是性之本;孔子言性相近,谓其禀受处不相远也。(33)

在他看来,孔、孟心性论的差异是由各自立论出发点不同导致的,而其实质则并无异样。他更进而认为:“‘性相近也’,此言所禀之性,不是言性之本。孟子所言,便正言性之本”(34),试图以孟子的“性善”论来限量孔子的“性相近”之说。朱熹为孟子的心性论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他对之申论道: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量,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至孟子而始备言之者,盖孔子时性善之理素明,虽不详著其条而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蜂起,往往以性为不善,孟子思有以明之,于是别而言之。(35)

此论为宋代很多学者所认同,如其高弟陈淳即指出孟子“性善”论根源孔门而有所发展,

说:“孟子道性善,从何而来?孔子《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夫子所谓善是就人物未生之前、造化源头处说,孟子所谓性者则是就‘成之者性’处说,是人生之后事。其实,由造化源头处有是‘继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时方能知如是之善,则孟子所谓实渊源于夫子所谓者而来,而非有二本也。”(36)此外,其思想曾受到朱熹猛烈攻击的张九成亦谓:“孟子源流甚正,认得不错,但人之不思耳。孔子尝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即善也,其言岂无所自?”(37)

孟子的心性论确乎对宋儒有深刻影响。周敦颐将孟子的“寡欲”说发挥为“无欲”论,说:“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38)他在《通书·圣学章》中又指出:学圣人有要,要在“一”,“一则无欲”。由此“无欲”论发展而成的“存天理,去人欲”之说,是宋明的基本命题。二程沿袭孟子,只言仁义,不讲功利,又以“天理”喻“不忍人之心”,更将“存理去欲”视为人与禽兽区别之所在。《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记:

上一篇:【摘 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