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见《宋元学案》卷四十《横浦学案》。
(4)同上。
(5)参阅《河东先生集》卷六、《孙明复小集·二》。
(6)《河南程氏文集》卷十。
(7)《宋元学案》卷一四《明道学案下》黄百家案语。
(8)《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
(9)《圣贤道统传授总叙说》,见《宋元学案》卷六十三《勉斋学案》。
(10)《陆九渊集》卷一《与李省幹·二》。
(11)参阅上书卷一《与侄孙浚》。
(12)上分卷十《与路彦彬》。
(13)苏洵曰:“自孔子没,百有余年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数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子后乃稍阔远,二百余年而杨雄称于世。杨雄之后不得其继,千有余年则属之韩愈氏。韩愈氏没,三百年矣,不知天下将谁与也?”(《嘉祐集》卷十。)
(14)苏轼曰:“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余年而后得欧阳修,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谣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肖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语见《文集》)
(15)《鸡肋集》卷三十七。
(16)此种情形,甚至到北宋初中期仍时有所现。如周敦颐曾以“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为题启发二程,而二程受其影响,亦谓:“学者欲学圣人,且须学颜子。”(参见《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可见,在周、程诸子心目中,颜回地位似犹高于孟子。
(17)《圣宋文选》卷七《王禹偁文·投宋拾遗书》。
(18)见《河南程氏遗书》“附录”胡安国《奏状》。
(19)《孟子·尽心上》。
(20)同上《尽心下》。
(21)《河南程氏遗书》卷六《上太皇太后书》。
(22)《苏轼文集》卷四十八《应制举上两制书》。
(23)刘安世为司马光的弟子,但其喜《孟子》,则与乃师的短大相径庭。
(24)据《宋元学案》卷二十《元城学案》。
(25)晁公武:《郡斋续书后记》卷二《王安石解<孟子>十四卷》。
(26)同上《王氏杂说十卷》引蔡卞《王安石传》。
(27)《王文公文集》卷五十五《奉酬永叔见赠》。
(28)详参张希清:《王安石赈济思想与<与龚舍人书>的真伪》,载《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29)《论语·公冶长》。
(30)黄震:《黄氏日钞》卷十二《讲义·论语·弟子入则孝章》。
(31)《圣宋文选》卷十。
(32)《经学理窟·义理》。
(33)《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
(34)上书卷十九。
(35)《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陈器之书》。
(36)《北溪语录》。
(37)《横浦心传》卷七。
(38)《周谦溪集》卷八《养心亭说》。
(39)《经学理窟·义理》。
(40)《孟子集注·告子·性犹湍水也章》。
(41)上书《尽心·万物皆备我矣章》。
(42)《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答李叔文》。
(43)《张南轩先生文集·存斋记》。
(44)《孟子说·告子上》。
(45)《陆九渊集》卷十一《与李宰·二》。
(46)《阳明全书》卷七《象山文集序》。
(47)《苏轼文集》卷三《孟子论》。
(48)参阅《宋史·章望之传》、《宋元学案》卷六《士刘诸儒学案》。
(49)《扪虱夜话》引张方平语。
(50)从儒学史,或更宏阔地,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省察宋儒对孟子心性论的这种发展,我们既应充分肯定其深化儒学哲理性,提高中华理论思维水平的功绩,同时又应看到宋儒、尤其是朱熹一派理学家只是从仁性这一内学层面上发展孟子的心性论,而使儒学及以之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更深地陷入泛主义泥淖,并使中华民族的性格愈益内敛,最终使得儒学、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难以自发开启出与科学的发展路向,中华民族的近代化亦因之而具有了难产性。
(51)《宋元学案》卷二十二《景迂学案》。
(52)以上俱见《李觏集》“附录一”《佚文·常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
(53)《陈亮集》卷二十朱熹《寄陈恭甫书九》。
(54)同上《寄陈恭甫书八》。
(55)同上《又乙己春书之二》。
(56)《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九《皇朝文鉴·三》。
(57)上书卷十三《论语》。
(58)上书卷四十四《荀子》。
(59)上书卷四十九《皇朝文鉴·三》。
(60)上书卷四十四《荀子》。
(61)上书卷十三《论语》。
(62)上书卷四十四《荀子》。
(63)《孟子·告子上》。
(64)《习学记言序目》卷十四《孟子》。
(65)《孟子·滕文公下》。
(66)《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六。
(67)《习学记言序目》卷九《春秋》。
(68)上书卷十四《孟子》。
(69)上书卷四十四《荀子》。
(70)《观物外篇》。
(71)《<四书集注>简论》第7页,中国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72)《明史》卷一三九《钱唐传》。
(73)《复广西督学王敬所书·四》,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