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诗有别趣而关乎道。
道之思,道之思维是意象性思维。这种意象将一切都视为道的显象。意象不同于形而上学的表象。“表象”把一切都视为“对象”。在意象中,则无主客间的对立。意象性思维之思,是非对象性的,而是对应性的,是期待性的。
二十二
道隐匿,兴。
道无待哲学而显现。哲学却有待道在根本上的推进。
以物观物,以道观道。向着物泰然任之,向着道虚怀敞开。
我从《经》体验到一种持续不断的热烈之思。
道是思之聚集。
诗是思之聚集的最根本真的方式。
太初有道,或者说,太初有言。言道一源。
诗是道(言)的原初方式。
思之理路是道。
二十三
中,“形而上”一词偏于“隐”与“无”。《易传.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隐而无之“道”与显而有之“器”相提并论。以“形而上”译西语Matephysics一词,则使“形而上”一词的涵义偏于“显”与“有”。作为“学之后”或“元物”的“Matephysics”偏执于“显”,是“有”论(“存在论”)。
思“无”之思、思“隐”之思,必臻“道”之境。
在道之思中,思“有”即思“无”,思“显”即思“隐”。
语言支配着思,语言支配着道之思。思在言中,思赖言而出。
言之玄秘在于既解蔽又遮蔽的源始性。
语言是道的居所。道居有语言。
世界之词语生成即是道。
通过道,通过道之思,我们返回思想的原初开端,从而发现词语的源始意义和源始性的命名力量。
二十四
能否以道接通西方语言思想中的逻各斯(Logos)?这是道的现代哲学问题。通过比较研究而达到的对道的透彻理解是建设性的。
思始终具有当下的规定性。思道而思得之在思。得之思未必得之言,得之言,思在其中矣。
二十五
道根本上就是道路,是道路本身。道呈现为道路,是对那个总是愈来愈幽远的自身隐匿的道路的一种隐约的显示。道路是道的开辟。在道路的开辟中蕴含着道的秘密。
道即向四面八方而伸展,有些路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有些路则到处攘攘人迹。人们各奔前程,或歧路临风而泣,或曲径通幽而吟,或前途康庄而歌。各人的路看来仿佛彼此相类,毕竟只是类似而已。
二十六
道之思对自明的东西惊讶不已。 道不可问。因此,在道之思中,无须提出诸如“道是什么?”(What is the Tao)之类的问题。道无从追问。当我们竟然问:道是“什么”之际,此“道”就隐匿不见。道本无“什么”。道非所道。道非不能问,问而及道,即入歧途。 就形而上学始终只把道作为存在者的表象而言,形而上学并不曾思及道本身。
道非对象,然而我们只能以对象性思维的方式和知性的态度才能论道。于是就有了道的形而上学建构的问题。
道作为问之所问,要求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本质上有别于道的表象性揭示。表象是对道的揭示,却不逮于道。道要求一种独特的“展示方式”,一种非对象性的展示方式。
二十七
道之显即是象。观象如观道,亦即从其始源来观象。始源意义上的象,乃是由其自身显示自身。观象乃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从其本身所显现的东西那样来看它。自身显示者即是道。
象作为道的直观,展示道“如何如何”。观“象”一般无需问“为何”的问题,而只是说“如何如何”。
道之情形如何?这便是观象时提出的问题。
二十八
隐与显是道之内在差异性,是道本身的一体性区分化之运作。这种区分化运作,在语言之域,实际就成了“可说-不可说”的两重性的问题。
道显而为象之存在。然而,此“显”同时即是“隐”,“道”隐入“象”中才成其本身。这同时的“隐、显”,区分道与象。
无是相对物的无:无物(非物不是物)。因而是对物的具体性的否定。或者说,无非存在者。道是无。无非无,因无而有。无中生有,也即是就其本质而言的存在。
因而,无是从否定的方面来了解道。
“非道”是一种迷途。“非道”即道之“非”。迷途出于道。
道把我们带向语言。语言说而非我说。道显示而成语言。
诗开启道。道是诗化的创造。道是一个超验的理想世界。
二十九
得道的动机,出于人类对无限生命的渴求。我们一生追求不已,使那种茫然失措和无能为力的情感,沉浸到一种真实可靠的力量的自我超越之源中去。
道成就完整的个性。只有体道者才作为完整的个性出现。内在的人类禀性,首先在体道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道是超验性的存在。内在性根本上得从超验性上来设定。
道在本质上是充满诗意的。
世界就是道的显现方式。世界永远处于生成的过程中。在生成过程中A成为非A。
三十
道德思维既是逻辑的,又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是超的。可以把得道解释为人的超越性的生成。
一种言说方式即是一种道。
道的言说绝对不会企求去符合经验的现实,相反。它倒是要把现实陌生化,与现实疏离,同时又使现实内在的意义得以彰显。只有在这种言说中,人才与那些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从未打过交道的东西打照面。
寻找新的去说不可言说之道。
道是人们是无法说出来的,只有譬喻地说,用譬喻意指道。
只有把语言视为出于道的事物,才能使语言以意在言外的方法意指道。
让人知道得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