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恒先》蠡測(1)学毕业论文网

2013-10-26 01:02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恒先》蠡測(1)学毕业论文网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自四月中旬正式發行以來,掀起了簡帛研究的新一輪熱潮。其中《恒先》篇在李零先生精心整理的基礎上,又有一系列的討論文章先後在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上發表,對文本的還原及其思想研究大有幫助。筆者在學習過程中有點體會,寫出來以就教于方家。

 

一、“恒先”兩說

《恒先》篇為傳世文獻所未載,其寫作年代及學派歸屬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從內容看,無疑是先秦時期的重要哲學著作。目前已發表的討論文章中,對簡中的諸多概念、範疇頗有不同理解。即以“恒先”而言,便有兩種解釋:一是終極的先;二為道的別名。

    《恒先》開篇即說:“恒先無有”。何謂“恒先”?李零先生已指出,作為終極的“先”是“恒先”[1]。龐朴先生也主張,“恒先”是“極先,絕對的先,最初的最初[2]。”此說有馬王堆《道原》篇“恒先[3]之初”可以證明。按,恒先之初也就是“遂古之初”,不是“道之初”。將“恒先之初”簡化一下,便或為“恒先”,或為“泰初”。《莊子·天地》篇在談到萬物的起源時說“泰初有無”,“有無”雖不等於“無有”,但作為時間狀態的“恒先”和“泰初”,卻可等量齊觀,都是屈原《天問》所謂的“遂古之初”。我們很容易理解“泰初”和“遂古之初”為最早最早的時候,同樣,“恒先之初”亦當如此理解,就像我們常說的“很久很久以前”一樣,是個時間狀語。為行文方便故,“恒先之初”完全可省略為“恒先”,猶如“遂古之初”亦可稱為“泰初”。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恒先”理解為終極、絕對的“先”。

    然而,李零先生又認為“恒先”是道,“恒先”是“道”之別名,“恒先”就是指先天地而生,獨立不改,周行不殆,作為永恆創造力的“道”。並指出帛書《道原》篇“恒先之初”句,同樣是以“恒先”表示“道”。李學勤先生亦肯定“恒先”就是道家的道,並說“恒先無有”即“常無有”[4]。此說不無道理,因為“恒先”確實是描述“道”的;但若徑說“恒先就是道”,卻不甚容易。因為,如果恒先便是道,那麼,“恒先無有”便是“道者無有”;如果恒先便是道,那麼“恒氣”也應該是道;“恒或”(或,恒焉)也應是道。其他“恒一”、“恒X”都是道?譬如,《恒先》說:“氣是自生,恒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恒氣之2生,不獨,有與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李零先生認為這裏的“恒氣”是作為終極的“氣”,最原始的“氣”;這與“恒先”作為終極的“先”應是一致的。再看帛書《道原》的“恒一”說:“恒先之初,迵同大虛。虛同為一,恒一而止。”此“恒一”即《莊子·天地》中“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的“一”,這是最初的、絕對而未形之“一”。其與“恒氣”一樣具有形上學的本體含義,是萬物得以產生的本根,但與“恒先”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因“恒先”是“恒氣”與“恒一”得以產生之前的一種時間狀態,也可以說“道”所具有的時間屬性是“恒先”的,而不能說 “恒先”本身就是“道”。

    “恒先”不等於道,當然也不是與道無關,它是對道的屬性的一種描述。《莊子·齊物論》說:“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說的就是哲人對恒先的追求。道還有別的屬性,如,道是終極的存在,便可名之曰恒有,是唯一的存在,便可謂之曰恒一。諸如此類。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說“恒”是道的別名,以示其終極性絕對性和永恆性,倒不失為一種說法;至於“恒先”,則是無法擺脫它那時間屬性,而君臨天下的。

 

二、靜虛為一

《恒先》篇說,恒先之時,是樸[5]、靜、虛的。這樸靜虛,也是對恒先之時的描述,而並非等於道本身。它是要說,那時候,宇宙是樸的、靜的、虛的。

說宇宙是樸靜虛的,也並非是說,宇宙便是這樣的三大塊,各霸一方。不是的。宇宙此時還不成“形”,也沒有任何“形”可言,我們只能勉強描述一下它的“狀”:它是樸狀的、靜狀的、虛狀的。

郭店《老子》上說:“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其所謂的“狀”,就是先於一切有形事物乃至“形”本身的狀態,我們完全可以拿來和這裏的樸靜虛打通了來理解。樸靜虛三狀,也不是三分的,而是混一的。《恒先》篇中說:“未有天地,未1有作行出生,虛靜爲一,若寂夢夢,靜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6],便是說的三狀混一的情景。

此狀態雖混沌一片,卻又是可分析的並應該分析的。從一種角度看,它是靜的;從另一種角度看,它是虛的。將靜虛二者合言之,又可以說,它是樸的。我們可以看得出,靜虛這兩個角度的提出,實在是人對宇宙對天地萬物的認識的一種投影。其所謂“靜”,是對大地、時間、陰之類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其所謂“虛”,則是對天、空間、陽之類事物的抽象與概括。是著者所想像的這些物事未有之時的兩種潛在狀態。在道家著作中,靜、虛並提的地方非止一處。例如《老子》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十六章)之說,《莊子》有“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天道》)之章。《管子·心術上》有“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之文。還有《文子·自然》“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爲,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之語。《恒先》以靜虛描述恒先時代,同老莊及《管子》、《文子》的思想完全一致,而且似乎更為簡潔。

這靜和虛,又可綜合視之為樸。所謂“樸”,簡單說來是原始素材,就《恒先》而言,它是靜虛合而為一。樸靜虛三者到了《文子·道原》變而為五:“故道者,虛無、平易、清靜、柔弱、純粹素樸,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虛無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靜者,道之鑒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用者,通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純粹素樸者,道之幹也。”這裏明確表明樸靜虛是“道之形象”,即對道的三種不同描述:樸為道幹,靜為道鑒,虛為道舍。這個說法顯然比《恒先》復雜而詳細,但就思想深度而言,《恒先》卻比它高深得多,難以相提並論,不可同日而語矣!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补正(1)学毕业论 下一篇: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1)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