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利巳”
王弼本初九爻辞“利已”,楚简作“利巳”,濮茅左考释:“巳”,读为“祀”。《象》曰:“‘有厉利巳’,不犯灾也。”本句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初九,有厉利巳”;今本《周易》同。[24]
按:今本《周易》经文及《小象传》并没有作“利巳”事。陆德明《经典释文》载:“‘利已’,夷止反,下及注‘已则’、‘能已’同。或音纪,姚同。”[25]“已”表面上看是写作“巳”,但从“夷止反”看,应该是“已”。如果是“巳”字,就应该是“详里反”。《经典释文》的“已”字常誤作“巳”。如《周易·损》卦初九的“已事”,《经典释文》作“巳事”,但其释文却作:“音以,本亦作以。虞作祀。”[26]说其“音以”,证明其字是“已”而非“巳”,作“巳”只是刻书人的误书而已。因此,不能说今本《周易》经文及《小象传》有作“巳”之事。当然,石经本也作“巳”。[27]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一文里,我曾经说过:“已”由“巳”出、同源通用。《周易·损》:“已事遄往。”“已”帛书本作“巳”。[28]楚文字中“巳”、“已”本不分。如楚简《孔子诗论》“也”字常写作“巳”,其实是“已”。严格地说,楚文字中还只有“巳”字,找不出“已”字。[29]所以,楚简和帛书《易经》以及石经本作“巳”而不作“已”,事属必然。
前贤今人的解释,大致有三:
王弼注:“进则有厉,已则利也。”孔颖达疏:“有危厉,唯利休已,不须前进,则不犯祸凶也。故《象》云:‘不犯灾也’。”[30]蔡渊:“已者,止也。利已止则不危也。”[31]这是作“已” 训止。
郭雍:“利己者,非若利吾身之利,盖诚利于治己也。”[32]高亨:“筮遇此爻,将有危险,然亦无害,终利于己,故曰有厉,利己。”[33]这是以“已”为自己之“己”。
闻一多:“《损》初九:‘已事遄往’,虞已作祀。此已字亦当读为祀。‘利祀’犹《困》九二‘利用亨(享)祀’,九五‘利用祭祀’也。”[34]李镜池:“巳,借为祀。”[35]这是以“已”为“巳”,读为祭祀之“祀”。
从楚简本、帛书本、石经本皆作“巳”来看,郭雍、高亨的“利己”说可排除,但由于早期文本中“巳”、“已”本不分,因此,不能据楚简本、帛书本、石经本以其字为“巳”。也就是说,到底是读“已”还是读“祀”,只能取决于卦爻辞之义。
以“已”为止,爻辞是说在为上天所厚之时,前进仍有危厉,不进则利。作“巳”而读“祀”,爻辞则是说在为上天所厚之时,仍有危厉,利于祭祀。一是取之于人,一是求之于神,似乎两者皆可。但从《小象传》“不犯灾也”的解说看,应是指“已止”则“不犯灾”,“犯”是对“进”而来的。虽然也可以说祭祀则“不犯灾”,但毕竟还是勉强。所以,据楚简本、帛书本、石经本的“巳”字,仍不足以否定王注孔疏的主流意见。
四 “利堇贞”与“班车
楚简九三爻辞的释文作:“良马由,利堇贞;曰班车
按:此爻辞笔者曾有过考释,可以参看。[37]这里只就一些不同点重作考证。
“堇”,帛书易经本作“根”、王弼本作“艱”,阜阳汉简102号简《噬嗑·九四》作“囏”。“艱”、“囏”皆从“堇”得声,故可互用。“堇”、“艮”音近,“艱”字的“堇”、“艮”皆为声符,故从艮之“根”可与“囏”、“堇”、“艱”互用。
“利艰贞”、“艰贞”、“艰则吉”之“艰”,历来人们都释为“艰苦”,其实是错误的。“艰”应该读为“限”,是限止的意思。其义与“贞”、“居”、“安”近。所谓“利艰贞”就是利于限止不动,“艰”为限止,“贞”为定而不动,其义相近,所以并称。帛书《易经》中,大畜卦九三和明夷卦卦辞的“利艰贞”,都作“利根贞”;大壮卦辞上六的“艰则吉”作“根则吉”;大有卦初九的“艰则无咎”作“根则无咎”;泰卦九三的“艰贞”作“根贞”;噬嗑卦九四的“艰贞吉”作“根贞吉”。“艰”无一例外都写作了“根”。[38]根有不动的意思,与限是相通的。所以,爻辞“良马逐,利艰贞”,是说良马竞逐,利于限止不动。其意是反对张扬武力,主张限制军备竞赛。
“曰”,帛书本、王弼本同。《释文》:“郑人实反,云日习车徒。”[39]是郑玄以“曰”为“日”。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注亦作“日”。程颐《易传》亦依“日”解。朱熹《本义》也以为“当为日月之日”。帛书《昭力》引无“曰”字。如此看,作“曰”不误,不必改“曰”为“日”,“曰”当为语气词。
“班”,帛书易经本、帛书易传《昭力》引作“阑”,王弼本作“闲”。“班”、“阑”、“闲”音义皆近,故可互用。
“
“曰闲舆卫”,素有两解:一是“闲”训为“习”,以“曰”为“日”,“舆卫”为并列结构,“曰闲舆卫”,即“日习舆卫”,“不断练习‘舆卫’之技”,[41]这是马融、郑玄[42]、程颐[43]、朱熹[44]的意见。一是“闲”训为“阂”,这是王弼、孔颖达、陆德明的意见[45]。王弼注:“闲,阂也;卫,护也。进得其时,虽涉艰难而无患也;舆虽遇闲而故卫也。”孔颖达疏:“虽曰有人欲闲阂车舆,乃是防卫见护也。”[46]两说何者为是,我们可参考帛书易传《昭力》的解释:
问“阑舆”之义。子曰:“上政卫国以德,次政卫国以力,下政卫[国]以兵。卫国以德者,必和其君臣之节,不耳之所闻败目之所见,故权臣不作,同父子之欲,以固其观赏。百姓之劝,以禁违教,察人所疾,不作奇心。是故大国属力焉,而小国归德焉。城郭弗修,五兵弗实,而天下皆服焉。易曰:‘阑舆之卫,利有攸往。’若‘舆’且可以‘阑’然‘卫’之,况以德乎?可不恭之有?” [47]
今本的“曰闲舆卫”,帛书《昭力》此处与上文皆引作“阑舆之卫”。如此看,“曰”当为语气词。而“阑舆”之义,昭力的先生认为是“城郭弗修,五兵弗实”。换言之,“城郭”、“五兵”即“舆”,“弗修”、“弗实”即“阑”。因此,“阑舆”之义即“偃武修文”,反对以力服人,主张以德服人。“闲舆卫”就是“阑舆之卫”,也就是“偃武修文”的“卫国”之道。由此可知,王弼、陆德明、孔颖达的意见是正确的。“阑(闲)”就是阂,就是止,也就是闲置,“阑舆”就是把兵车闲置起来,放到一边。楚简字作“班”,与“闲”、“阑”不但音近,义也相通。班有回去、徘徊不进义。所谓“班师”即回师。《易·屯·六二》:“乘马班如。”孔颖达《正义》:“《子夏传》云:班如者,谓相率不进也。马季长云:班,班旋不进也。”[48]《子夏传》与马融皆以“不进”释“班”,“不进”即“止”,义与“阂”同。所以,以楚简和帛书《昭力》说相印证,可知“曰闲舆卫”的本义是“阑舆之卫”,也就是指以“偃武修文”的办法来“卫国”。
由此,我们可知九三爻辞是在对比得时遇吉之时的两种方略:一是“良马逐”,以力服人;一是“闲舆卫”,以“偃武修文”、以德服人的办法来卫国。前者是“利艰贞”,后者是“利有攸往”。是非利弊非常清楚。
五 “芬豕之
楚简六五爻辞濮茅左释文:“芬豕之
按:《经典释文》引刘表注:“豕去势曰豮。”帛书《易经》“豮”作哭。高亨认为“哭当作
六 “
楚简上九爻辞濮茅左释文:“
按:“
上九爻辞“何天之衢,亨”,有多种解释,但皆有未妥。
“衢”,道也。《小象传》:“道大行也。”即以“道”字释“衢”,不用“道”字,乃求叶韵之故。“天之衢”,也就是天道。“何”、“
黄沛荣认为“何天之衢”即“荷天之道”,“意谓膺负天命,行天之道”。[55]说亦可参。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