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
[2]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7页。
[4]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59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5] 《说文解字段注》,267页,成都古籍出版社,1981年。
[6]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48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47、51、6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8] 廖名春:《“仁”字探原》,《中国学术》2001年4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9]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老子》甲本第6、7简,《成之闻之》第13、15、23简,《六德》第32简,《语丛四》第25简,《残》5简,共9例。此外,还有“
[10]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本第10简。
[11] 荆门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第16、17简,《老子》甲本第27简。
[12] 详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56页。
[13] 施宣圆:《上海战国竹简〈周易〉“亮相”》,《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月16日。
[14]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3037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7页。
[16] 我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一文中已作过讨论。
[17]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本,4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8] 程颐:《伊川易传》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19] 朱熹:《周易本义》,87页,廖名春点校本,广州出版社,1994年。
[20] 胡柄文:《周易本义通释》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21]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23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2] 李镜池:《周易通义》,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3] 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五十四,《十三经注疏》本,1642页。
[24]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7页。
[25]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6]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6页。
[27] 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记》,《十三经注疏》本,45页。
[28]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26页。
[29] 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就只有“巳”字,没有“已”字。
[30]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本,40页。
[31] 蔡渊:《周易卦爻经传训解》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32] 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33]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234页。
[34] 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全集》二《古典新义》,51页,开明书店,1948年。
[35] 李镜池:《周易通义》,5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6]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7页。
[37] 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
[38]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3013~3025页。
[39]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6页。
[40] 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83~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2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2]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6页。
[43] 程颐:《伊川易传》卷二。
[44] 朱熹:《周易本义》,第88页,廖名春点校本。
[45] 陆德明:《周易音义》,《经典释文》,23页。
[46]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40页。
[47]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3054页。
[48]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十三经注疏》,40页。
[49]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8页。
[50]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148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51] 李学勤:《谈〈诗论〉“诗亡隐志”章》,《文艺研究》2002年2期,32页。
[52]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杨世文等编:《易学集成》第三卷,3055页。释文有改正。
[53]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168页。
[54] 王力的解释是:“大约较古时代,之部读ə,故与魚部a为邻韵。”(王力:《诗经韵读》,17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5] 黄沛荣:《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以〈易经〉研究为例》,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2003年7月5日。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