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说“南”与“风”(1)学毕业论文网(2)

2014-01-21 01:07
导读:其二,就字音言之。上古语音虽然已很难稽考,但从《诗经》的叶韵,还是可以推知"南"与"风"在上古读音相近乃至相同。《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
  其二,就字音言之。上古语音虽然已很难稽考,但从《诗经》的叶韵,还是可以推知"南"与"风"在上古读音相近乃至相同。《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鲁颂•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南与钦、琴、音、僭、心、林叶韵。《秦风•晨风》:"卤顺糠纾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邶风•绿衣》:"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大雅•烝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大雅•桑柔》:"如彼溯风,亦孔之   ;民有肃心,荓云不逮。"(交韵)风与林、钦、心叶韵。从《诗经》叶韵的情况看,风与南同属一个韵部,可以断言,其音必定相近或相同。王力《汉语史稿》说:"先秦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第二十七为"侵"部,包括《广韵》侵、覃、冬,又咸、东之半。按,"南",《广韵》那含切,覃韵,侵部;"风",《广韵》方戎切,东韵,侵部。显然,这里仍保留上古的韵部,却以中古音分韵。中古时期,虽然"南"在覃韵,"风"在东韵,但在先秦却属同类韵部,且极有可能是同音。侵部,其韵尾当是m,古为闭口韵。"风",王力《诗经韵读》 拟 读为piuem,并非铁定的事实。(行家李行杰兄认为是复辅音,当读plam。海按,这种拟读,与闽语"南"之读音lam相近。) 其演化轨 迹,由侵部转为冬韵,再转为东韵,无可置疑。从今天的读音看,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一点参照数的。倘以"南"的今音(nan)为基准,犹可验知"风"在变化中与之同与异的现象。"风"字的构成,"凡"是音,今仍与"南"同韵(an)。"凡"旁之字,如帆、矾、钒、梵、汎等,也还保留本音,与"南"音协韵;有些带" 风 "旁的字,如 岚、渢、颿(帆)、楓(两读)等,也仍读"凡"音,保留较多的古音。《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旧注:"牝牡相诱谓之风。"已故张世禄老师讲古代汉语时,这里的"风"读"南",意如恋爱之"恋"。朱熹《楚辞集注》卷一《离骚》序末按语:"《风》则闾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便取其爱恋之意。今音比之古音,已经面目全非,而且还在演变,"风"已由东部(ong)转入耕部(eng),但循其蛛丝马迹,尚可推知,"南"与"风"上古读音必定相近或相同。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其三,就流变言之。诗是语言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从字义到诗意,一经存在,就随社会的发展演变着。正如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所说:"其流遂广,其义遂变。"就《诗经》而言,各个时代在接受和传承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东西,在历史性的字词和意境中,赋予当代性的语义和内涵。所以,一部《诗经》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会作出不同的诠释。《诗经》时代是一种状态,诗用以表现自然感情;春秋后期到战国,进入理性时代,诗的感情被观念化了。从赋诗言志,到引诗说理,都说明这种流变过程。称之"南"或"风"的乐歌,多数为民间恋歌。而引诗说诗者却有意无意地赋予观念性的内涵。"南"字作为方位词,是比较稳定的,很难容纳新意。"风"则不然,这个字(词)极富于包容性,可以赋予许多新义。《庄子•齐物论》所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说的是流动的空气,指的是自然现象,在流变中兼指一些社会现象,如指风俗、教化、感化、劝谏等等。很适合表现观念形态。所以自荀卿标举"国风"之后,说诗者只用"风"而不用"南"。《诗大序》说:"风,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便加进了不少说诗人的新观念。诗的生命正是在不断被曲解中得到延续的,"风"字的流变也就可以理解了。
  关于"南"与"风",质而言之:"南"就是"风"。两字属于"通假"字。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义假借"条云:"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古人有所谓"耳视而目听"(《列子•仲尼》),上古之时,知识领域,多口耳相传,创造文字之后,一切记录,也因时空的易移,同一名物,常采用不同文字,保留了所谓"耳视"的传统,同音通用假借,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现象。阅读古籍,只得"依声求义"(王念孙《经义述闻•序》)。为此,高亨先生编著了《古字通假会典》。董治安为该书所作《前言》说:"对于假借字,欲求其理解的正确、透彻,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探索其所借代的本字。"然而,由于代远年湮,许多通假字,很难求出它的本字。"南"与"风"通假,何者为本字?二字似乎都属假借字,即所谓"假借字与假借字通用"。那么,还能不能找到它们的本字呢?实在说,太难了。好奇,是人的天性。不佞突发奇想,怀疑其本字与"䜌"字有关。"䜌"字见于金文(颂鼎、虢季子白盘、䜌女鼎)。"䜌",《广韵》落官切,桓韵,元部。《说文》:"䜌,乱也。一曰治也,一曰不绝也。"在中伯壶铭文中演化成"孌"。孌,又作"𡡗",今字作"戀"。《说文•女部》:"孌,慕也。"段玉裁注:"此篆,在籀文为𡡗,顺也;在小篆为今之戀,慕也。孌、戀为古今字。"由"𡡗 "字又使人联想起"乱"字。《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何晏集解,邢邴疏,以"首理其乱 "诠释,取"䜌"字之" 乱也,治也"之义,而没有同音乐本身联系起来。朱熹集注始注意到音乐之义:"乱,乐之卒章也。"《礼记•乐记》记子夏语魏文侯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讥疾以雅。"可见" 乱 "实与古乐有关。文、武、相、雅,皆乐器,奏、乱是表演方式。或以为" 乱 "为末尾的演奏或吟唱。然则,朱熹对" 乱 "的注解,庶几近之。楚辞中又出现了" 乱曰"。王逸注《离骚》云:"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指,总撮大要。"以反训法释" 乱",似乎"以文害辞"。还是朱熹从音乐的角度解释,较为准确。由以上现象可以推知,"䜌"字在演化中分为二途:一变为"孌",再变为"戀",含两性爱慕之义;一变为"𡡗",再变为"乱",含乐歌演奏之义。"䜌"在字形的演化过程中,字音也随之发生转变,按音转规律,其音可能经由侵部(em)到谈部(am)到元部(an)的变化过程。然则,在上古,其音便可能和"南"与"风"相近或相同,可以通假相代。"南"与"风"都合 恋 与歌二义,正模糊地显现出"䜌"字的基因。由于时移世改,声转义迷,真相难求。这里把"䜌"作为"南"与"风"的本字来探索,犹如初民解释自然现象所编的"神话",当然是幼稚的想象。然而,一切的创造,都源于想象,如果有人把这种想象,加上科学的思维,经过踏实的考据和合理的推断,相信一定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佞语音知识太差了,这样妄说,很不自量力。不过,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因敢请各方专家,稍加留意,共同探讨,提出高见,以匡我不逮,并破解这个千古之谜。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楚风北袭与北学南渐——简论两汉文风的消长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