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学(3)
2014-08-14 01:40
导读:象征性的驱逐仪式不是别的,就是所谓驱傩仪式。难道历来为儒家视为任贤去恶之 政治 典范的舜放四凶故事,竟会是一场装腔作戏的巫术把戏吗? 驱傩仪
象征性的驱逐仪式不是别的,就是所谓驱傩仪式。难道历来为儒家视为任贤去恶之
政治典范的舜放四凶故事,竟会是一场装腔作戏的巫术把戏吗?
驱傩仪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屡见记载,在现代民间中仍有广泛的流传。古代文献中它又被称为傩、蜡、磔除、禳除、祓禊、驱除、大搜等等。它是在岁时节日或发生天灾人祸时举行的一种旨在禳除邪祟不祥、消除精神焦虑、恢复世界秩序、维护人间安宁、祈求幸福吉祥的仪式。仪式中,巫师头戴面具,身披兽皮,扮出一幅凶神恶煞的模样,挥舞武器,手舞足蹈,耀武扬威,搜索城市或村落的每一个地方,让邪祟恶魔无藏身之地,最后将象征邪祟的东西(可能是一个人、一只羊、一只鸡或一只鸡蛋)逐出城市或村落,象征着邪恶已被驱除或震服,人间重新恢复了固有的安宁和秩序。
文献中关于舜放四凶的记载,在许多方面都体系出其与驱傩仪式之间的渊源关系。
1、“宾于四门”、“流四凶族”以及“投诸四裔”,这种形式上的对称,反映了驱傩仪式“四门磔禳”的做法。
驱傩仪式的目的是从人间世界扫除一切“害人虫”,这就要求驱傩者必须搜遍城市或村落的每一个角落,并从四面八方把魑魅魍魉、妖魔鬼怪驱赶出去,只留下一片安宁和平、幸福吉祥的王道乐土。为此,驱傩仪式必须在城市或村落的四方举行,这就是所谓的“四门磔禳”。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秦本纪》则说:“二年初伏,以狗御蛊。”《礼记.月令》“季春”“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郑玄注:“此难难阴气也。阴寒所以及人者,阴气右行,此月之中,日行历昴,昴有大陵积尸之气,气佚则厉鬼随而出行,命方相氏帅百隶索室殴疫以逐之,又磔牲以攘四方之神,所以毕止其灾也。”《礼记.月令》“季冬”郑玄注亦云:“旁磔于四方之门。”则“九门”亦即“四方之门”,“九门磔攘”与“宾于四门”用意相同,都是为了让四面八方妖氛澄清、普天之下一片升平。汉代驱傩亦遍及四方,张衡《东京赋》云:“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 。……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傩仪“宾于四门”的作法,至唐依然,《旧唐书.礼仪志》:“季冬晦,常赠傩磔牲于宫门及四方城门,各用雄鸡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唐代民间驱傩亦于四门禳除。敦煌有一类题为《儿郎伟》的唐代写本,就是当时敦煌岁暮驱傩的歌辞,伯2569写卷背面载的《儿郎伟》辞就明言驱傩分别在四方进行:
圣人福禄重,万古难俦疋。剪孽贼不残,驱傩鬼无一。东方有一鬼,不许春时出;南方有一鬼,两眼赤如日;西方有一鬼,便使秋天卒;北方有一鬼,浑身黑如漆。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一。今有定中殃(央),责罚功已毕。自从人定亥,直到黄昏戍。何用打桃符,不须求药术。弓刀左右趁,把火纵横。从头使厥傩,个个交屈律5。
现代民间傩戏于开场前的“辟四门”“踩九州”仪式,也是“宾于四门”的遗风。
如贵州德江傩堂戏《报门》(即“辟四门”)一节,掌坛巫师唱道:天灵灵,地灵灵,吾师堂前点千兵。一点东方九营兵,二点南方赤帝兵,三点西方金坛兵,四点北方挎甲兵,五点中央黄帝兵,五方兵马听原因。……不是我王亲子弟,何人敢坐法王台?锣打三捶枷法下,三天门外鬼害怕。兵来门外排两行,拷鬼灵官听说话6。
在“踩九州”仪式中巫师边舞边唱道:先行九州第一坎,进入离宫过南阳,右脚下来荆州界,右脚兑宫到西门,横入乾宫雍州土,又到巽宫徐州城,巽宫斜下青州界,横进艮宫翼州城。九宫八卦团团转,还从艮上入中宫7。
山西曲沃《扇鼓傩仪》有“八坛”一节,傩仪队伍游村结束后,回到用八仙桌搭构的戏场八卦坛,绕坛三周,“十二神家”(演员兼巫师)循八卦路线在坛内绕行,边走边敲鼓。绕遍八卦后,开始请各路神灵降临(即“辟四门”)。请神毕,十二神家再次绕坛,分向四方神灵参拜。然后开始由一年轻后生扮演的“马马子”收灾:马马子初亮相,向四方各踢三次响刀、放三声响炮,此时他已成为“后土娘娘”的化身,最后,马马子在村中挨门挨户地索疫殴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