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潘霍华的狱中诗魂学毕业论文(2)

2014-08-17 01:01
导读:神学本是冷冰冰的东西,但潘霍华在被拘禁的逆境下,曾试图写剧本、小说,最后用书信和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神学反省,这也正是潘霍华叫人著迷

  神学本是冷冰冰的东西,但潘霍华在被拘禁的逆境下,曾试图写剧本、小说,最后用书信和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神学反省,这也正是潘霍华叫人著迷之处。

  在纳粹政权的浩劫下,文明世界濒临毁灭,教会茍且偷安,此时潘霍华愈来愈重视人在的责任。被囚期间,潘霍华提出「此世的」(worldliness)和「非宗教」(unreligiousness)的基督教,作为已经把神推到生活边缘的「及龄世界」(world come of age)之初步处方。
  潘霍华认为教会要忠于圣经的信仰,必得区分宗教和信仰的不同。宗教是片面不全的--关乎礼仪和教条,形而上并且个人性,是人在知识不及之处寻找神,人在生活边缘、失败、软弱时才求神、说神;反之,信仰则关乎全人--观乎生命,是生命的中心,人应该在知识所及之处寻找神,在刚强、成功和工作中更应寻求神。因此有神学家称此为「对世界负责任的神学」(注4)。
  从这一角度来看,或许,对潘霍华诗作的赏析,可以作为和当今世界、一个「此世的」和「非宗教」的对话起点吧。
  
  「非宗教的诠释」--论潘霍华诗的美学特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定义诗「描写及人生」,也就是说,诗的本质在于写景抒情,描写客观的景物和抒发个人主观的情感。他认为诗最可贵之处在真实的表达,因此他主张内在的真实重于形式的美。(注5)
  
  1.真实的表达
  从这一角度来看潘霍华的诗,他的真不止在于外在的形式,极少雕琢虚饰,更在于内在自然纯朴的赤子情怀。潘霍华忠于自己的情感,从「回忆」、「忧伤与喜乐」、「我是谁?」、「囚牢夜语」到「善的力量」,不论是内心的挣扎还是感动,他的笔真实地泄露他底心事,读来令人动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写诗的热情时常在潘霍华胸中燃烧,诗韵自然而然涌出,情溢乎辞。一首长诗一气呵成,往往只费几个钟头。这对才思敏捷、情感细腻,而且写作常带有格言、警句倾向的潘霍华而言,并不叫人意外。当潘霍华向好友贝德格道出写诗的秘密,曾提到不敢将作品「回忆」、寄给未婚妻玛利亚(Maria von Wedemeyer) --他俩是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七日订婚--因为深恐吓到当时仅十九岁的玛利亚。潘霍华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他的诗自然而真切,提供我们进入他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2.结合个人抒情和普遍性真理
  即使是个人处境十分浓厚的诗作,例如「我是谁?」,事实上这正是大凡人类都有兴趣的。潘霍华虽从「小我」出发,目标却指向宇宙终极的「大我」意义,成功地结合个人抒情和普遍性真理。这样的主题,已经超越自我,超越文化,并超越时间和空间。
  「朋友」一诗的主题亦相仿,一方面是赠给贝德格的生日礼物,歌颂两人之间可贵的友情;但是,更表达了潘霍华对友谊这一课题的伦理观点,可作为他未完成的《伦》之补充。因为,潘霍华在《伦理学》仅讨论了政府(state)、教会(church)、婚姻(marriage)和工作(work)等四伦的关系,他曾在书信里提到:友谊不能归入上述任一范畴,他并提倡在教会生活里,恢复文化、和友谊等美学层面,并且认为这才是教会的更新之路:
  我常在想是否有可能(今日的情况似乎很可能)重新恢复、教会作为认识自由领域(如艺术、、友谊、游戏)的观念,好让祈克果的「美学存在」(aesthetic existence),不致从教会生活消失,而能在教会内重新建立。我相信我们应该这样作,这能让我们恢复和中古世界的连结。(注6)
  这样看来,作为教会的美学遗产,潘霍华的诗作就更显珍贵了。 大学排名
  
  3.多角度叙事观点
  但是,潘霍华不只写个人主观的情感、有我的意境,他更跳出作者的身份发言,进入戏剧角色的世界,摹拟圣经人物的观点去感受和思考。例如「摩西之死」和「约拿」两首诗,借用所谓戏剧假面的观点(注7),以全知的叙事角度或戏剧人物第一人称的角度,从更宽广的历史层面去思考「分担上帝痛苦」的心境和意义。很可能,他影射的仍然是自身的处境和感怀,但这样的叙事技巧著实更加高明,能够扩展一己的想像力,在无我中有我,不但避免了过度顾影自怜的危险,更藉历史人物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上一篇:二十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