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华的狱中诗魂学毕业论文(6)
2014-08-17 01:01
导读:这是摩西的祷告,更是潘霍华的祷告。尽管摧毁暴君的计划失败了,但潘霍华已从「死亡」的透镜底看见了德国百姓的希望,他只求上帝「握紧我的手!
这是摩西的祷告,更是潘霍华的祷告。尽管摧毁暴君的计划失败了,但潘霍华已从「死亡」的透镜底看见了德国百姓的希望,他只求上帝「握紧我的手!--拐杖正在下落,信实的神啊,为我预备安睡之处。」(注18)
其实,早在一九三九年潘霍华决定从美国返回德国,他就写信给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说明他的决定:「假如这时我不分担我同胞的苦难,我将无权参与战后德国基督徒生活的重建。」诚如尼布尔所言:「使潘氏下此决心的理由是属于『基督徒殉道最佳的逻辑』。」(注19)
不止是分担百姓的苦难,潘霍华更视德国百姓和纳粹政权的罪,为自己的罪。潘霍华曾在「引到更新之路」的讲章,诠释路加十五章1~5节,写下这样深刻的反省:「这些事件,发生在我的世界,我所居住的世界,我在其中犯罪的世界,我一天天种下仇恨和冷漠的世界。这些事件,不过是我们收取自己种下的果实。」潘霍华指出:引到更新之路,只有悔改一途。(注20) 这一点他也在诗里表达出来--放弃逃亡计划后,十月五号写成「约拿」,这首诗的结尾停在先知约拿被丢进大海的一幕:
「动手吧,务必将我丢进大海!
是我的罪,神独独向我发怒。
无辜者不应与罪者同亡!」
他们益加颤抖,但以有力的臂膀,一心一意
逐出那罪人。翻腾的大海立时平息。
由此看出,他何等甘心「尽饮心碎之爵、直到点滴苦渣不存」(语出「善的力量」),何等盼望「全能者的手捏制陶土,成祭祀之杯」(语出「摩西之死」)。尽管潘霍华从未放弃活著的希望,但这段期间的作品,充满死亡和被浇奠的意象,为他的一生提供了最切合的诠释。潘霍华甘愿受死,并且自由自在地面对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来赴旅途最大底宴会以进入永恒底自由
死啊为我除去重担锁链
卸下短暂肉体连同盲目心灵的障碍
终于清楚面对我在此世未能得见的
自由啊
长久来用律、用行动、用受苦所追寻的
今天透过死亡底透镜
终于在上帝的面光中 见了你底真貌
可能,没有人比为义受逼迫的囚犯,更贴近基督的十字架。或许,也只有为主殉道的结局,才能为潘霍华一生的神学反省,划上完美的句号。
结语--真正的开始
潘霍华的一生,我们可以借用王国维的三境界来说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分别用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来说明他治学的三个阶段(注2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潘霍华,这位基督耶稣的见证人,一生效法基督的脚踪而行,诚然经历过曲高和寡的孤独,类似晏殊词所表达的思索怅惘。然后,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艰苦卓绝的精神,为实践信仰一生无悔、勇往直前。最后,步上十架受死,他终于得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大喜乐和惊异中,面见他一生所跟随的主。
正如他临终所留遗言:
「这是结局,然而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开始。」
注解:
1.狱中书简》(页144)在「基督徒与异教徒」,第二节首句严重译错。《潘霍华的心灵世界》(页63)在「约拿」一诗漏译一行,最后一句的译法也有误。同书(页64)的「摩西之死」,只译出全文一小片段,却未加注明。详细请读者自行对照笔者的译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 Dietrich Bonhoeffer,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Enlarged Edition(New York: Macmillan, 1972).
3.见王贞文、王昭文合编,《潘霍华的心灵世界》(台北;雅歌出版社,1995),页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