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国度:俄罗斯文学先驱者的东方想象学(6)
2014-09-21 01:39
导读:诗人杰尔查文的诗篇《废墟》(1797)则对皇村中的中国式建筑作过这样的描写:“这儿曾经有过剧院,/那儿曾经有过秋千,/这里小屋里充满亚细亚式
诗人杰尔查文的诗篇《废墟》(1797)则对皇村中的中国式建筑作过这样的描写:“这儿曾经有过剧院,/那儿曾经有过秋千,/这里小屋里充满亚细亚式的安乐温暖。”“在祭礼之坛上,/文艺女神曾引吭高歌,/在奇花宝树之间,/珍禽异兽曾经遨游。”?这里赞美的皇村园林建筑原是18世纪初建的一处皇家园林,后彼得大帝将它赠给自己的妻子,伊丽莎白当政时期是女皇的行宫。叶卡捷林娜二世改建皇村时,在欧洲风格中融入了中国的园林艺术。杰尔查文诗中提到的“小屋”是中国式的,它们共有8间,小屋中间还有一座宝塔。这是由荷兰建筑师卡美朗根据享有盛名的园林建筑师威廉·查尔斯的《中国建筑、家具、衣饰、器物图案》一书(1757)的蓝图设计的。这个工程延续了多年,池塘、凉亭、瀑布等,有的是在19世纪20年代才完成。杰尔查文诗中提到的“剧院”也是中国式的,它由俄国建筑师涅耶洛夫设计完成,是一座屋檐四角高高翘起的高大的建筑。在这座剧院里曾上演过歌剧《中国菩萨》,这就是杰尔查文所说的“文艺女神曾引吭高歌”。?
那一时期,引起俄国作家兴趣的还包括中国的文学作品。当时中国文学进入俄国主要靠西欧译本,少数是直接从中国引入的。最早出现的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之作——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759年,俄国著名剧作家苏玛罗科夫以谭S的笔名发表了译作《中国悲剧〈孤儿〉的独白》,刊载于《勤劳蜜蜂》杂志该年9月号。译作依据的是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的德文转译本。只是苏氏的俄译仅为马氏译本的小小片段:第一幕第二场的台词,即剧中公主自刎前追述她的丈夫与其诀别时情景的一段台词。译作用的是简洁明快的诗体,虽然形式上已无元杂剧的味,但剧情的氛围还是能感受得到的。纪君祥的原作取材于历史,以抨击窃国奸臣,颂扬高尚人物为主题,颇具
戏剧性。苏氏的悲剧风格与其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见苏玛罗科夫对这部剧作感兴趣并非偶然。《赵氏孤儿》在欧洲有多种改编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1788年涅恰耶夫将这一剧作忠实地译成了俄文。而在此前几年,即1781年,魏兰德还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了俄文小说。可以说,《赵氏孤儿》的俄译与改编,揭开了中俄文学交往史上最初的一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除此以外,18世纪俄国作家和汉学家还在译介中国寓言、先秦散文、古典诗歌和启蒙读本等方面作出过自己的贡献。最早以单行本形式在俄国出现的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寓言》一书,由列昂季耶夫(1707—1761)译出,1776年在彼得堡出版。1784年,他又译出了儒家经典《中庸》。列昂季耶夫从中文译介到俄国的另一部重要读物是《三字经》。在他之前,罗索欣(1707—1761)已将《三字经》和《千字文》译出,但未正式出版。《三字经》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千字文》对仗工整,文采斐然。虽然它们在中国只是启蒙读本,但对于那一时代外国人了解中国却不失为有用的书。1779年,列昂季耶夫重译《三字经》,后又收入《三字经、名贤集合刊本》出版。此书译得很成功,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原作接近,出版后受到好评,被称为中国的“小型百科全书”。此书在18世纪欧洲仅有俄译。列昂季耶夫译出的《茶与丝》一书也很有价值。书中除介绍与茶、丝和中医知识以外,还收入了46首中国诗歌。这些诗歌用散文形式译出,还附有不少注释。这大概是最早从中文译成俄文的中国古诗。
18世纪俄国作家与中国的关系当然还不止这些。如1742年出任俄国科学院院长的罗蒙诺索夫曾积极推动过汉学的。在他的主持下,科学院译出了直接从中国获得的《八旗通志》等重要著述。他还在50年代俄国关于中俄文化与关系的讨论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明确主张俄国应加强与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作家拉季谢夫在促进与中国开展正常的贸易关系方面也起过积极作用。他在俄国贸易部和彼得堡海关任职期间,曾专门对开展中俄间互利的贸易问题进行过研究,他还赴西伯利亚进行过数年的考察,并出版过《中国贸易研究》一书。1790年,他被捕后曾长期流放西伯利亚。此时,他仍利用各种可能进行这方面的研究。90年代初,沙俄政府拟派贸易团赴中国,有人就提议拉季谢夫参加,因为他是这方面屈指可数的专家,但提议被女皇否决。从保存下来的拉季谢夫谈及这方面内容的著述和书信中可以看到,作家与沙俄官方的立场有明显区别,拉季谢夫更多地是从国家间的互利关系和普通百姓的利益出发来思考中俄贸易问题的。当然,在18世纪俄国作家的诗文中有时也会看到某些不和谐的音调,如罗蒙诺索夫和杰尔查文都曾在自己的诗歌中歌颂过沙俄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