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冤词——驳“程前脂后”说学毕业论文(6)
2014-11-05 01:39
导读:为“仍”,更是错上加错。 他们认为,这个例子“不仅说明庚辰本晚于程本,而且简直就是直接依据程甲本 抄录而窜行脱文的”。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能
为“仍”,更是错上加错。
他们认为,这个例子“不仅说明庚辰本晚于程本,而且简直就是直接依据程甲本
抄录而窜行脱文的”。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能成立。第一,关于窜行脱文。庚辰本这段确有脱文。但其他
抄本有正、蒙府、列藏不脱(甲戌、己卯缺此回,舒序本脱文同庚辰,甲辰本同程甲)。
所有抄本中的脱文,都与此类似,即某抄本在某处有脱文,别的抄本不一定也有脱文。
又,现存的庚辰本是过录本,它的脱文也许是过录时漏抄,或底本就有脱文,怎能断
言一定是抄程本时抄漏了呢?所以宋谋瑒先生说:“如果脂本不是一个系列而只有一个
孤零零的庚辰本,而且这个孤零零的庚辰本还是地地道道的原本;它与程甲本文字差
异的原因,不是程甲本在后妄改庚辰本,就是庚辰本在后抄录程甲本无意中抄漏了,
二者必居其一的话,曲沐这些‘实证’当然是‘铁证如山’,‘一锤定音’,‘程前
脂后’,铁板钉钉,所有的新红学家一律向欧阳健‘缴械投降’,‘低头认错’。然
而事实上脂本是一个系列,有十二三种之多,庚辰本又是红学界公认的过录本。你怎
么能说庚辰本非抄程甲本不可,而不能抄自它的原本;关公只能战秦琼,不能战吕布
呢?这是一个没有校勘学常识的小学生也懂得的道理。”应该说宋先生的反驳是有力
的,但未能说服他们,他们说,你说庚辰本等是过录本,那你必须拿出它的“底本”
即“原稿本”来才能证明它是过录本。不过照此逻辑,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否定程
高本了。顺便说一下,脂本有脱文,并非新发现,有人还专门各种版本的窜行脱
文现象,包括程本的脱文,下面我们将专门讲程本的脱文。
第二,关于“只管”一词。这里的意思同“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可放心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做。如一个干部找人谈话,最后说:“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只管说,我们一定帮你解决。”
既可能是对方真有困难想提出来,也可能是对方并无困难。如说:“今后有什么困难,
只管提出来。”则更是指尚未发生的事了。又如:“有好酒,只管拿出来,我每不亏你。”
因此“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并不一定意味着宝钗等已经进居园中或已萌生入园
居住之念。
第三,关于“仍”字。欧阳健先生等说改“也”为“仍”,是错上加错。这是因为
按照他们的理解,“仍”是仍旧、仍然的意思。如果这样,那庚辰本第41回《栊翠庵
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有一个“仍”字也用错了,请看: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ban)瓜包(pao)斝”三个隶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妙玉斟了一乔与黛玉。仍将前番(以前、原先的意思)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各本“仍”字均同)
如果我没有记错,在此之前,小说并没有写过宝玉曾在栊翠庵喝过茶。怎么这里用“仍”
字呢?程高本这句完全相同,不知欧阳健等注意到没有。
我认为,这两个“仍”字其实都没用错。在古汉语中,“仍”字不仅有仍然、依旧
的意思,而且经常与“乃”字通用,有于是,就、因而、而且、并且等等意思,特别
是唐宋以来,这样的用法极其常见。现举数例如下:
1、《南史·刘善明传》:
(刘)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慟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按,这个“仍”字等于“乃”,意思是于是、因而。“仍得病”并不是说刘原来有病,现在又得了病。)
2、《明皇杂录》“姚崇”条:
姚元崇(本名元崇)与张说同为宰辅,颇疑阻,屡以其相侵,张衔之颇切。姚既病,诫诸子曰:“张丞相与我不叶,衅隙甚深。然其人少怀奢侈,尤好服玩。吾身殁之后,以吾尝同寮,当来吊。汝其盛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于帐前,若不顾,汝速计家事,举族无类矣;目此,吾属无所虞。便当录其玩用,致于张公,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登时便写进,仍先砻石以待之,便令镌刻。张丞相见事迟于我,数日之后当悔,若却征碑文,以刊削为辞,当引使视其镌刻,仍告以闻上讫。”姚既殁,张果至,目其玩服三四,姚氏诸孤,悉如教诫。不数日文成,叙述该详,时为极笔。……后数日,张果使使取文本,以为词未周密,欲重为删改。姚氏诸子仍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使者复命。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犹能算生张说,吾今知才之不及也远矣。”(按,这里用了四个“仍”字,大家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理解它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