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的几个辨证

2015-05-16 01:12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的几个辨证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毕业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
毕业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者需要艺术地处理好几个辨证关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文学,增长才干、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做1个现代文明人。
 

1、主与导
 

“主”,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导”,是强调“教师科学指导”。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可是,当前有1些教师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自由过多而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老师就夸你真聪明;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老师说确实如此你很有见地;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却疏忽了文本的核心:古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为了让学生自主,有的教师没了主见,教学失了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1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种打着新课程尊重学生主体的旗号的做法,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试看下面1个教学片段: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师:我们学习了《孔乙已》与《范进中举》两篇课文,同学们对比1下,看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
生:范进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寻自己人生目标,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孔乙已是堕落、无骨气、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弱者。
师:你说的真好,有独到的见解。
 

其实,在这里,明显的,学生误读了文本,而老师未加纠正,反而给予表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句子,点拨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范进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的虚伪、圆滑,认识他是如何1步步走向个人飞黄腾达的人生目标的。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经常的,我们老师就应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得真知,述灼见。
所以,那种鼓励学生误读课文,那种鼓励学生任意体验,那种鼓励学生随意探究……的做法,说到底,是老师推卸了在文本解读活动中自己应该承担的指导职责。要做到“主”与“导”的和谐统1,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充分吃透文本,不必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进行教学,也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更不能采取“放羊式”任由学生乱说1气,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入与出
 

文本解读,“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的透脱,此是出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1种特殊的“入”与“ 出”过程。“入”,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深度“对话”;“出”,就是在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文本解读过程中,“入”与“出”应该是和谐统1的,“入”是 “出”的前提,要想得到实效的

“出”,首先就必须“入”好,悟透;“出”是“入”的归宿,“见的亲切”是为了“用得透脱”,进入文本的深层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出文本。然而,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1些老师对大语文观念和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导致了对文本解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漠视文本,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会文";或错过文本,以浅表的课堂活动代替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弱化了课堂教学中深入的文本解读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情感丰富、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听过这样1堂研究课,课型是活动体验课,课题是毕淑敏的《我的5样》,教者先让学生粗步浏览课文,然后,就让学生仿照文本的步骤,也选5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没有吃透文本中作者选择5样的内在逻辑“生存—生活—生命”,学生就出现了“海选”的现象,选择内容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如此,活动场面固然是热闹的,然而,远离文本、缺乏“内核”支撑的活动,收效也就甚微了。在接下来的“不断舍弃其中4样”的活动过程中,教者仍然没有设计深入研读文本的环节,没有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者在不断舍弃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哪怕舍弃生命,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正因为“入”的这个环节没有做透,所以在“出”的时候,就失却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学生的舍弃是随意的,甚至还出现了“首先舍弃亲情友谊,保留金钱”的选择,并且当这个孩子振振有辞地大谈金钱重要的时候,居然还赢得了满堂掌声!这样的课堂,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对文本的曲解乃至不解,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者应该发挥的导航作用,也未能有效发挥。
 

如何做好文本解读的“出”与“入”?1言以蔽之,“深入”、“巧出”。所谓“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内,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所谓“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1些悄然的过度,迁移拓展,使学生出乎其外,启发学生走出课本,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课内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为学生终生学习、运用语文打下坚实基础。“出”的1般形式有 “读出”、“说出”、“写出”等。“出”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放在课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 23下1页

    上一篇:精彩的习作源自真实的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