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

2015-06-24 01:06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20多年前文化热时,我曾来华东师大做过演讲,最近好像又有点文化热的

20多年前文化热时,我曾来华东师大做过演讲,最近好像又有点文化热的意味,但很不1样了。20多年前跟化有关系;现在又重新掀起与文化相关的讨论,这跟全球化有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很重要的1点就是,要认清全球化的动向。因为,全球化就我理解可以“同化”也可以“和化”。假如有1个国家、1个民族用它的方式把大家都同化了,那也是1种全球化。如果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大家共同起来互相交流、互相吸取,那也是1种全球化,那是和化。和化和同化不1样。和化与同化为什么不1样?怎么不1样?这是人的智慧所在。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中国人的智慧,先从1分为3谈起。

  妥贴表达对立同1

  2分法、两点论的结果往往是非此即彼,这个跟我们把对立同1仅仅归纳为矛盾,或仅仅突出强调斗争有关。其实,在中国人的智慧里边有很多词语能够很好、很简便地把对立同1关系说得更清楚、更细腻。

  说到1分为3,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因为没有见过这个说法。大家见得比较多的是1分为2。有个成语叫“自相矛盾”,大家可能都知道,意思是说,两种对立的意见想要同时存在,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提出“矛盾”说,是为了反对1种说法。因为当时的儒家学者们宣传尧舜是圣人。先说尧是圣人。当尧为天子的时候,据说天下到处都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治理得非常好。又说舜是圣人。舜起初是平民老百姓,住在民间,舜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感化1方。于是,有人问,既然尧治理的天下是国泰民安,那么舜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如果肯定舜的话,那不等于批评尧吗?如果肯定尧,那不是让舜没活可干、没法表现吗?这叫矛盾。这是“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最早想要解决的1个,就是说不可两立,不可两誉。誉了尧,就不能誉舜;誉了舜,就不能誉尧。尧和舜的名声是不可两立的。换言之,就是势不两立。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最早的“矛盾”大概就是这意思。问题是,20世纪以前,中国的文章里尽管也会运用到“矛盾”这个词,但是那个“矛盾”大体是在文学意义上,或者是在韩非原来的不可互相矛盾的那个本来意义上运用的,并没有把矛盾用作范畴。将“矛盾”到哲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后来又把它普遍化、简单化、明确化了,或者叫做两点论、2分法。两点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任何1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也都有他的缺点;办任何事都有它的困难1面,有它的顺利1面,你不要只看到困难,也要看到顺利。2分法就是说1个东西总是分为两个方面的,比如说1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这叫2分法,叫两点论。这实际上都是矛盾。大家都知道,后来有1位伟人写了1部著作就叫《矛盾论》。在那以后,矛盾作为1个哲学范畴,被普遍地运用起来。

  我们现在来检讨,“矛盾”并不是最妥帖地表达哲学上所要表达的思想的1个词,哲学上要表达的1种思想是什么呢?就是1切对立的东西在1定条件下又是同1的,1个同1的东西又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对立、同1的哲学思想用矛盾概念不能很准确地表达。为什么?因为矛盾的概念更多地是强调不可两立、势不两立那1方面,它更多地强调对立的方面。正因为强调对立,所以它难以表达同1。

  谈到对立同1,在中国哲学上有很多词。用得最多的是阴阳这个概念,而不是矛盾。在其他各种领域里,类似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刚柔、经纬、正反、错综。1般我们不太容易把错综复杂的“错综”想到对立同1上面去。事实上,“错综”是中国非常好的1个概念,错,同锉刀的“锉”,锉刀的纹路是互相交叉的;综,是织布机上的0件,用来将纵横交错的经线纬线织成布匹。综的特点是“合”,把对立的东西合起来。错则给人以分立的感觉。所以,错综是对立同1。但现在只是在1般语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如错综复杂,它提示我们的意思是复杂。又比如,消息,也是表示对立同1的术语。现在1提“消息”就是新闻,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消”是朝下落,“息”是往上涨。“消”是消失,“息”是增加。比如你存了100块钱在银行,银行隔天就自动给你生了1分钱的利息,自动生长,这就是“息”。还有,医学上有1种东西叫息肉,割掉了明天又会长出来,也是这个意思。还有“抱负”。抱负的本来意思叫负阴而抱阳,《老子》里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负就是背着,后面背着1个;抱是前面抱着1个,两种动作,正好是对立同1的动作。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有些词更偏重对立,有些则更偏重同1;有些偏重变化,有些更偏重不变化。因此可以将对立同1的意思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

$False$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很长1段时期,我们强调矛盾比较多,所以更多是强调斗争的1面,强调斗争是的动力。其实,发展不是对立面的斗争,斗争恰恰是不发展。当然,斗争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但是发展的完成恰恰是靠和谐,靠同1,而不是靠斗争。只有和谐了,同1了,这个时候它才向前发展。这1点中医最明显。中医讲究阴阳协调。保持阴阳协调就是保持1个最好的发展和前进趋势。发展不是在斗争的时候,而恰恰是在不斗争的时候。

  我们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那么有没有1个和风细雨的时候?应该有。最好的时候不是东风的时候,也不是西风的时候,而是和风细雨的时候,那个对1切生物最有利的时候。而2分法、两点论的结果却只有两个,非此即彼,这个跟我们把对立同1仅仅归纳为矛盾,或仅仅突出强调斗争有关。其实,在人的智慧里边有很多词语能够很好、很简便地把这种关系说得更清楚、更细腻。

  既知其2、又知其3

  1分为2有个好处,就是使得你对1个笼统的、囫囵的、混沌的那个“1”做些非常明晰的划分。不能只见其1,不知其2;同时,不能只知其2、不知其3。分成对立的“两”还是1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3”以后才是最稳定的。

  中国人谈对立的时候,实际上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它分成两种:1个是“两”,1个是“2”。什么叫“两”?中国里面把互相并列的对立关系归类为“两”。“两”就是并存,好比“左右”,左边跟右边完全1样,只是1个在左1个在右,是完全并列的关系。“两”本来是古代车上的小部件。车子前面有根杆,杆上挂下来卡住马脖子上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两”。为什么叫1辆车呢?这个“辆”实际上就是“两”。在中国哲学里,“2”也是指两个东西,但是“2”是有主从的关系。比如我们说“2把手”,意味着还有“1把手”在上面,“2”所表示的就是1个主从关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如果要表现对立同1的关系,中国也有很好的词,叫“叁”,还有1个和平的“和”。什么时候用“叁”来说明对立同1的关系?我们来举例子。现在到51节了,公园门票要涨价,有人反对,于是就开听证会。1方是管理者或资方;另1方是游客。管理者希望门票涨价,而游客则不希望门票涨价。这是对立的两方、矛盾的两方、不可调和的两方。怎么办?我们请1些公众人物来。公众人物既不是站在管理者这1边,也不是站在普通游客这1边,而是站在客观、公平的立场上,也就是作为第3方参加听证会。注意,我用了“参加”,这个“参”就是刚才的“叁”,“参”是动词的“叁”。1方要涨价,1方不要涨价;1方是买方,1方是卖方,双方纠缠不清,闹不完。于是第3方参加进来,提出更公允的意见,这叫做“参”。真正的“参”是有自己独立意见参加到对立的两方中去,使矛盾得以解决。大家注意,带“参”的词特别多。比如参加、、参谋、参赞、参议等等。

  那么,什么时候用“和”来表示对立同1的关系?“和”本来是种乐器,就是那个长短不齐的排箫。由高低不同、快慢不等的音调、音色、音响组合成1个协调悦耳的曲子,这就叫做“和”。再如“和面”:拿1点面粉、1点水放在缸里,面粉是干的,水是湿的,1个固体,1个液体,但是你把它们混合起来,最后形成的东西,它既不是水,也不是粉,同时既有水,又有粉。在这里,“和”的意思就是使对立的双方组合成第3个东西,由对立变成了同1,由2变成了1。

  我们说1分为2,这是对的。任何1个事物,它会分成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矛盾的两方面。1分为2有个好处,就是使得你对1个笼统的、囫囵的、混沌的那个“1”做些非常明晰的划分。这叫做既知其1、也知其2。不能只见其1,不知其2。同时,也不能只知其2、不知其3。后面1句话是我加的。此话怎讲?我们说,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这不假,但事情到这还没有完,分成对立的“两”还是1个不稳定的状态,只有把它变成“3”以后才是最稳定的。这跟几何学上说3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是1个道理。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举个例子:与印度的关系。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去南亚访问,跟印度签订了1些重要的协定。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大国,是亚洲两个最大的中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国家。特别是在高方面,两个国家有各种各样互相竞争、互相赶超的状态。有些西方国家有意无意地宣传中印将来1定会打起来,亚洲将来的纠纷就在这两个国家。这就叫只知其2,不知其3。他不知道这两个国家都有悠久的文明,这两个国家各自有优良的传统,两个国家的合作有相互帮助的大好处。看不到这1点,就是只看到两者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的合1、同1的关系。中印签订协定以后,世界上普遍看好。所以我们要既知其2,又知其3。我们要知道这两个国家有同1性。它们有互相需要的地方,有互相帮助的可能,有互相促进的要求。这1点是客观的。关键是你发现不发现,培养不培养。你能够发现,能够培养,就能够利用,能够促成。这里主观很重要。有些国家,有些人,有些,有些,它不同意我这种“3”的说法。他们认为到“2”就为止。比如,美国哈佛大学有1位很有名的教授叫亨廷顿,他谈到世界将来1定要冲突。为什么?他认为世界文明只有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两种,不是西方文明就是非西方文明,非此即彼。绝对的2分,没有回旋余地,这就是只见到2、没看到3。

  1分为3与中庸之道

  是用斗争哲学,还是用同1和谐来化解对立的?在我看来,建立和谐、和谐社区,实际上就是“执两用中”。这个“中”与“和”,其实是1个东西,“和”就是动态的“中”。1个中庸的、兼顾各方利益的、采纳各种长处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那么,何为“3”?3分的形态又有哪些?

  我认为,大概有这样4种形态。其1:3个都是实体。有1种大家熟悉的儿童游戏叫“石头剪刀布”,说的就是1种循环克制的关系。清朝末年流行1句话: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子,洋鬼子怕老百姓,也是1个互相克制的关系。3个实体间除了有相互克制的关系外,还有1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方面,中国谈得最多的是“天地人”。在中国,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天地人”3极。据说,天的作用在化,地的作用在育,人的作用在赞。天能给出条件来,使得1切东西产生变化,从无到有;地会提供各种物质资源来养育万物;人的作用是赞,赞就是帮助。人要帮助天地来化和育,天地人是1个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关系到1起就是参。天地人各自化、育、赞,3者合在1起就是参。所以在中国,儒家有1个说法,叫“参赞化育”。这3者合在1块,就合成了1个完整的、完美的、和谐的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2种形态:两实1虚,即两个实体,1个虚体。最常见的例子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看上去似乎只有买方和卖方,实际上冥冥中还有个第3方,这个第3方在主宰着、控制着、指挥着买卖两方,它虽然不可见,但确实存在。这在学上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在中国上还有1个可以丰富这个理论的例子,叫做“看不见的脚”。《庄子·天下篇》谈到,当时有些诡辩家提出1些稀奇古怪的题目来互相辩论,有1个论题是“鸡3足”,就鸡是否有3条腿进行辩论。说没有的人当然容易,鸡没有3条腿;但是说有的也可以找出道理来———除了两条腿之外,鸡还有1条看不见的腿,因为如果没有,它这两条腿就作废,整天打架,左腿要往左边走,右腿要往右边走,左腿踩着右腿,右腿拔着左腿,1定要打架,所以它1定要有主导的第3条腿让两条腿平衡,并指挥、支配两条腿向1个方向前进。这条腿看不见,但是必须要有。这便是2实1虚的那个虚的腿。中国古书里还说尧舜都有3只眼睛,“尧舜3眸子”。这第3只眼睛,是1只看不见的眼睛,它既看左边的情况,又看右边的情况,然后综合两边的情况,得出1个正确的判断。也是两实1虚的关系。



  第3种形态:两虚1实。最明显的就是宗教的3位1体,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有所谓3位1体的说法。如基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实际上只有圣子耶稣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再比如佛教里说的佛法僧,道教里的精气神,都是两虚1实的3位1体。李白有1首诗叫:花间1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3人。这里面只有李白1个人是实的,其他两个都是虚的,但是他这首诗是意味深长,奥妙无穷。

  当然,如果把时间这1维加进去,你会看到更为复杂的3分关系。最有名的如“正反合”,就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说1分为3的关系。郑板桥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到糊涂更难。这其中就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正反合的道理。这个意思大家可以仔细琢磨体会。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上大概就是3分的4种形态。这几种形态,其实在上早有各种表示。

  比如在汉朝就有人提出“3是数之成”的概念,说10个数字里,1是数之开始,10是数之结束,3是数之成。1是数之始,10是数之终,这无须讨论,因为101实际上是第2轮之始。3是数之成,这思想不得了,深刻。“3”是1个小小的循环阶段的结束,是1个完成,为什么?3里面包括1和2,而1和2是数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奇和偶,两个最基本的元素,都在3里面包括了,所以说3是数之成。“3”也是正反合。从1开始,然后到2;1是同1,2就是对立,从同1到对立,然后到3,就是对立和同1。这种说法至今。我们说“3思而后行”,这个“3”不是表示想3次,而是1个简单多数,是1个完成。还有“3碗不过岗”、“3番5次”,等等,这里的“3”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3,而是虚指,代表的是“数之成”。

  再有如大家熟悉的“中庸之道”。用1句话说,“中庸”就是“执两用中”。“执”就是抓住,抓住两端,用中间的这1块,这就是“中庸”最基本的含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你说这个事行,我说这个事不行,把咱们两个人的优点都挑出来,把缺点抛掉,找出1个共同的东西来,这叫“执两用中”。“中庸”的说法,盛行两千多年,只是到近代受到1些批判。现在大家似乎又在重新反思“中庸”的含义。

  如果细分,我们又可以把“中庸”分成4种形式。1种是A而B。譬如“温而厉”,表面上是温良恭俭让,但在涉及原则上不让步。毛泽东同志说邓小平绵里藏针,跟“温而厉”是1个意思。对人1脸和气,但是和气本身有缺点。同样,任何事物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要用对立面来补充之,最后达到比较好的中间状态,这就是“执两用中”。

  “中庸”的第2种形式是,A而不B,B是A的特殊形态。比如说1个人“威而不猛”,“威”与“猛”意义相近,但“猛”是“威”之过头处,是不太好的,因此必须克制。任何事物都有其容易趋向极端的那1点,防止其过头,这就是“中庸之道”。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庸之道的第3个形式,不A不B。如“不卑不亢”,既不谦卑也不高傲,既不采取这1端,也不采取那1端。在表达意见时采用弃权的办法也是这个意思。

  第4种跟刚才的正好相反,既A又B。“能文能武”,“又红又专”,把两边的优点都集中起来,这是“中庸”的又1层意思。如果说,不A不B是排除两边缺点,采取超脱办法的话,那么,既A又B,则是包容两边优点,做到两全其美,万物皆备于我。

  当然,要真正达到上面所说的那种种境界很难,但“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思维、工作方法,却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大智慧,需要我们仔细琢磨,认真运用。

  当前,我们正处在构建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解决改革与稳定、自由和秩序、发展与公正的关系,消除分化,缩小差距,建设和谐社会,说到底,还是1个2分抑或3分的问题,是用斗争,还是用同1来化解对立的问题。在我看来,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实际上就是“执两用中”。这个“中”与“和”,其实是1个东西,“和”就是动态的“中”。1个中庸的、兼顾各方利益的、采纳各种长处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上一篇: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特质与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