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在计算机本科生中开展了创新型研究学习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采取了过程性评价手段,增加了学生实践时间,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研究学习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在近10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入学人数持续增长.目前,全国有500余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高校中选修计算机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人数已达20余万,计算机已成为我国高校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专业.然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无法适应职业需要的被动局面,一些高校由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差,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而被拒之门外.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急需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省“研究性学习模式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中国计量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中开展了研究、设计与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一种基于实践探索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研究欲望,从而培养一大批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1 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是变化、不确定和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方式,改变着以往生产组织的性质,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所有这些变化都引起了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为此,国际上提出一个“可雇佣性”的新概念,即:要想被人雇佣,就得创造被雇佣的条件[1].教育要面向劳动力市场,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要想提高劳动力的“可雇佣性”,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为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即培养自学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创造的能力.其次,变教育机构办教育为全民办教育,特别是企业要参与办学,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培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开展各层次的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解决教育和生产相脱节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学科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处在不断的更新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培养相比,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工程技术学科,最大特点在于其应用性的导向,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