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2)

2013-08-18 01:03
导读:(二)资源配置缺乏公平的制度安排有人曾经比喻中国城市的学校像西欧.而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二元”结

  
  (二)资源配置缺乏公平的制度安排有人曾经比喻中国城市的学校像西欧.而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1.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很大。城市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现代化的各类实验室 有齐全的电教设备,运动场、图书馆、会议室、演播厅等齐备,有各种文艺汇演、夏令营等课外活动。在农村学校,很多设施如教室、教学设备、运动设施等都较差。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 一是农村地区危房比例偏高 2004年.全国的小学和初中共有4 542.3万mz的危房.同时每年自然新增危房约1 750万mz 小学和初中校舍的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 2012年汶Jll大地震中那么多的中小学生遇难,学校房屋质量差、危房较多是其因素之一。二是农村初中校舍严重不足 农村学校大班超员现象十分普遍.一半以上的班级规模在56人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超过了100人 三是中小学仪器设备的达标率较低 2004年.小学仪器设备达标率为50.9l%,初中为70.57% .而在农村地区该比例更低。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缺乏黑板、粉笔等最基本的教学用具,正常的教学活动都难以开展[2.城乡师资力量差距明显 城市有一流的师资,有频繁的文化、教学、学术交流等。这些在农村根本谈不上,连教师人数也不够。其一,师资学历与城市相比偏低 据统计.2002年。农村和县镇学校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分别占25.07%和40.O3% .远远低于城市57.15% 的比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分别占11,36%和17.58%.也远低于城市47.03%的比例_5l。其二. 师资较缺 据调查.有一个乡的初级中学只有2名英语教师.要承担全校三个年级9个班的英语课。其工作的繁重程度可想而知 城市学生从幼儿园就在接受汉、英双语教学,但农村很多地方初中和高中都缺乏英语教师 其三,观念较落后。由于农村较闭塞,缺乏与外界交流,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也无法与城市相比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三)农民工子女城市求学缺乏公平的对待尽管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农民工子女同有城市户口的人享有同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由于户籍的限制或者影响.他们到公办学校读书受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其一.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入学要按成绩择优录取 在应试教育主导教育方向的社会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社会地位和声望的重要指标,学校受社会竞争和考评机制等多方面的影响.非常注重学生的成绩。于是.农民工子女只有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才可以到城里公立学校读书 其二.学校容量有限。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学校的发展与城市化的快速成长有一定差距.学校容量确实有限.使得很多公立学校难以大量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 另一方面.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丰厚的.很多学校不会主动去开拓资源.反而以此为名.将一些农民工子女挡在门外 其三.一些公办学校巧立名目.变相收费 虽然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禁止学校乱收费.但是一些学校还是受利益的驱使.以赞助费等多种名目收取高额的费用 这样.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便成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主要渠道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后.也往往不能享有与城市学生一样的待遇 东部某直辖市一所有小学生、初中生共650多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被关停并转以后.其中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部的300多学生并入了H中学 这所H中学在这个城市与一流的重点中学相比只算三流学校.可就是这样一所三流中校仍然要实行学生身份隔离.把不同生源地或者身份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楼里学习.东楼为主楼是本地生源的学生.西楼为附楼是农民工子弟
  
  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整合基础教育
  
  现代化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用了城乡分治的办法。逐步形成了经济社会的城乡“二元”体制。长期以来,社会整体资源向城市倾斜和聚集.于是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出 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要求改变这种非均衡、非对称状态。如今统筹城乡发展.则必须努力实现教育的城乡一体化。
上一篇:论文摘要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图书馆事业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