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与减灾备荒研究(3)
2013-06-07 01:23
导读:清朝农民的贫困程度也是惊人的,乾隆年间,曾有人著文指出: 天下之本在农,农民困则天下困。天下之困解而止,而农民口食之外尚有事田亩。但解口
清朝农民的贫困程度也是惊人的,乾隆年间,曾有人著文指出:
“天下之本在农,农民困则天下困。天下之困解而止,而农民口食之外尚有事田亩。但解口食之困而不可止,以故天下即不困而农常困。不独凶年困,乐岁亦困。……农民耕作一年所获,除去籽种、耒耙等系列费用,得以暖不号寒,丰不啼饥而能卒岁者,十室之中无二三焉。农民之所困,反不在凶岁而在乐岁”。[101]
明清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以及农民所受剥削之重,表明绅士阶层重视的不是农学,而是农政。虽然他们也主张以农为本,认识到农业是衣食之源,立国之本,但对农业的重视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主要还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及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在农民极为贫困、农村社会动荡不安时,士大夫阶层才发出重农呼吁的原因。绅士重农的方式重点只在于劝,鼓励农民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而劝的目的则是要农民的全部体力和智力消耗在土地之上,老老实实地从事农业生产,成为便于统治的顺民。绅士的重农思想十分狭隘,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在他们眼里,对农民问题的重视的出发点就是:农民是一个重要的(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政治力量或经济力量。因此,应该或不得不重视它。这种思想实质上是对重视者自身利益的重视,农业发展了,社会秩序稳定了,自身的俸禄就有保障,就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着四民之首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反之,则会危及他们的利益。正因如此,绅士重农往往流于形式,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相反,更多的时候,他们在一已私利的驱使下,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晚明晚清农村的凋敝,与缙绅地主大肆侵吞盘剥农民,造成大片土地抛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节 绅士与仓储 中国大学排名
救荒的关键在于储备粮食。重农政策的目的在于增加谷物生产,仓储政策则在于充实谷物积蓄。我国仓储制度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备荒功能,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明朝汪文义在《旱灾疏》中说:仓储“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既灾而为之悍者,可免流离之苦。”[102]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仓储也是实现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饥荒来临之时,统治者对灾民实行有限的赈济,既可避免社会出现动荡,又能使灾民对其感恩戴德,从而进一步确立其政权的合理性。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已认识到仓储具有控制民众的功能,“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于君上也。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载上如日月。”[103] 正因如此,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仓储建设。
明清时期的备荒仓主要有常平仓、预备仓、社仓和义仓等。其中,常平仓(预备仓)由政府设置,而社仓与义仓则由民间力量筹办。明初,朱元璋即位不久,就令地方官在州县东南西北四方设预备仓四座,遣老人守之,以赈饥荒。嘉靖八年(1529),明政府又令各府县设立社仓。清朝,经过清初诸帝,特别是康雍乾等各朝的努力,实现了常平仓的地方化和社仓(义仓)的民间化,并使之形成制度。
在仓储建设方面,绅士起得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绅士阶层在仓谷筹置、社仓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劣绅的侵渔往往又是仓储制度在实施中弊窦丛生并逐渐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拿常平仓来说,作为最重要最普遍的官仓,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直省州县。从实质上说,它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公共性实物积累,是封建政府对生产、分配过程实行的一种调节、控制措施。除政府采买外,捐纳是常平仓积谷的另一主要来源。所谓捐纳是指政府通过直接出卖官位或通过加级、议叙、旌奖的办法,用以筹措经费,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它也是平民进入绅士阶层或绅士得以晋升的重要途径。明洪武到成化、弘治时期,预备仓一般能得到政府的专款或地方存留余米。从正统开始,“捐纳”成为一项重要的谷本,到成化时,或奖敕、或充吏、或与冠带、或度牒,只要能交一定的谷物入仓,仕途上的绿灯和僧寺的大门就向谁开着。到嘉靖、万历时为甚,几乎成为此时期积谷的主要来源。成化二年,南京发生饥荒,大臣建议官员军民纳粟送监。礼部尚书姚鼐批判说:“太学乃育才之地,近者直省起送四十岁生员,及纳草、纳马者,动以万计,不胜其滥,且使天下以货为贤,士风日陋。”[104]可见当时捐纳之滥。
捐纳在清朝更为盛行,其中捐出身又有捐监生一例,为常平仓主要来源。顺治在建立常平仓时就多次下过劝捐令,到康熙时更频繁,而乾隆时,把捐纳贡监、生员列在常例之内。清朝一些地方要员,甚至主张应该于各省府州县“悉开常平仓捐谷之例”。[105]许大龄断言:“而所谓常平捐监例者,历顺、康、雍、乾以下,迄未停,为清代恤荒之永制。”[106]捐纳是“衰世之政”,每到国家财政处于危机状况时,捐纳便会泛滥。用捐纳来弥补财政不足,是个饮鸩止渴的方法,伴随而来的是贪污成风、吏治腐败,绅士逐利之风的泛滥,并导致封建官僚队伍素质整体下降,所以历来都受到抨击。但不可否认,每遇重大灾荒,在政府赈源不足时,捐纳对补充常平仓积谷、缓和灾情、恢复生产、稳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常平仓具有平准粮价、稳定社会秩序、通过信贷维持农民最低程度的简单再生产,以及用于军事、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等诸项社会功能。不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储备是否丰足及仓谷分配是否公平。明清各级官府对常平仓的建设可谓不遗余力,但在粮食储备及分配问题上,国家与绅士(地方势力)之间始终存在矛盾。明初,朱元璋对豪强、贪官进行了严厉地打击,这一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士大夫生活比较简朴,自耕农众多,政府赋税充足。因此,仓储丰足,灾荒发生时,赈灾能力强,社会秩序也比较稳定。但到明中后期,随着绅士队伍的壮大,他们利用特权,进行了疯狂的土地兼并,与政府、民众争利。不仅导致赋役不均,加速小民的贫困化,而且造成国家赋税的大量流失,加之官僚腐败,仓储制度日趋衰败,“自洪武以后,有司杂务日繁,前项便民之事,率无暇及,该部虽有行移,亦皆视为文具,是以一遇水旱饥荒,民无所赖,官无所措,公私交窘。”[107]常平仓赈灾功能不断弱化。张居正力图中兴,然而积重难返,成效不大。对资源的失控,导致国家财政极为匮乏,在巨大的灾荒面前,无以赈济,其政权的合理性最终在汹涌的灾民起义中丧失。清初鉴于明亡的教训,极力压制绅权,并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加强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所以国家拥有足够的赈灾物质,使防灾赈灾能力不断增强,政权由此更加巩固。然而,时至晚清,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趋没落,常平仓制度在实施中弊窦丛生,逐渐走向衷败。明清两朝中后期,虽捐纳盛行,但它的随意性毕竟不如国家赋税稳定。它无法有效地弥补国家财政的匮乏,所以常平仓只能随着封建王朝的衰弱而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