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总体而言,后殖民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但它本身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它虽然从早期的反殖民斗争中受益匪浅,但实际上得益于晚期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中所提供的国际政治、文化空间,使它同时包藏着反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二重性。后殖民批评对后现代主义的依赖也和它对西方思想形态的背离并不能时时一致,同时它在对非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也暧昧不清。并且它的思想定位总是在“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摇摆不定。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使得后殖民批评的许多著作和文章本身即成为“战场”,在几乎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上都引发了众声喧哗的讨论。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而本文所述的论争实际上涉及到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后殖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总是在中西方文化关系不同时期的比较中产生,存在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如何把握它们矛盾的一方面,又看到相互间的互动转化,需要一种真正辩证的历史眼光,辨析各种观点产生的文化立场的差异,将理论问题转化为实践问题。对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文化虽然不是直呈在自我面前的现成物品,却可以在其具体实践中获得相对客观的文化经验。因而,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民族立场应不成问题。象西方的某些后殖民理论家那样持一种绝对的反本质主义立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并不存在一个不偏不倚的、纯净的理论支点(这一点从他们理论的反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复杂性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但也必须对中国的民族性认识做出具体分析。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回归一种纯粹的、本真的文化族性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而由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民族立场而走向一种新的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则是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因而在后殖民批评中坚持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批判是必要的,但不意味着放弃民族立场。因此,民族性的诉求不仅意味着一种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应能够推动在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对其他文化的自主转化,在交流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其目的在于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一株参天大树,而不是做一个孤独的伐木人,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的对话中共同描绘人类文化的美好前景。
结 语
通过追踪中西后殖民批评“民族性”认识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两者的理论成果与思想局限同样耐人寻味,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反思自身,现实的构想文化策略的一个理论起点。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并不承诺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答案,中西后殖民批评在“民族性”上的分歧使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更歧义丛生了。也许人的思想魅力就在这里,真理总是在争鸣中敞开,却被一家之言遮蔽。不管是“洞见”还是“不见”,这种分歧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对话场域,让执不同意见的双方得以借对方的批判眼光照亮自己的思想盲区。也许“后殖民批评”是一面终有一天会放下的旗帜,但贯穿其中的批判精神却应该永远屹立在人类思想的顶峰。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注释:
[1] 陈晓明.“后东方”视点:穿越表象与错觉[J].文艺争鸣,1994,(2):26-31.
[2] 邵建.东方之误[J].文艺争鸣,1994,(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