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性与后殖民的反思的策略(3)
2013-06-11 01:06
导读:[3] 赵稀方.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歧途[J].文艺争鸣,2000,(5):48-52. [4]李夫生.我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理论迷误[N].文艺报,1999-7-31(4). [5]吴元迈.文艺的民族性与文艺
[3] 赵稀方.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歧途[J].文艺争鸣,2000,(5):48-52.
[4]李夫生.我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理论迷误[N].文艺报,1999-7-31(4).
[5]吴元迈.文艺的民族性与文艺的世界性[J].文艺研究,1996,(4):4-12.
[6]赫尔德全集,第17卷[C]. 柏林,1877-1893,163-164.转引自胡良桂.“世界文学”的成因与现代意义[J].云梦学刊,1996,(1):48-53.
[7]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8]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Deepika Bahri.Once more with Feeling:What is postcolonialism?[J].Ariel, 1995,(1):51-82.
[11]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 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的辉光: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J].国外文学,1997,(1):3-19.
[14]约翰•罗.关于文化研究的对话[J].文艺研究,2001,(1):137-149.
[15]Martina Michel.Positioning the Subject:locating Postcolonial Studies[J].Ariel,1995,(1):83-99.
[16] 弗朗兹•法侬.论民族文化[A].罗钢.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77-294.
[17] 赛义德自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赛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9]萨特.存在与虚无[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0]班尼狄特•安德森.想象出来的社群[M].转引自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1]许倬云.西周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2]艾贾兹•阿赫默德.文学后殖民性的政治[A]. 罗钢.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53-276
[23]陶东风.文化本真性的幻觉与迷误[N].文艺报,1999-3-11,(2).
[24]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A]. 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0-252.
[25]张颐武.第三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学[J].文艺争鸣,1990,(1):11-17.
[26]王宏图.西方文化的霸权和东方的边缘性[J].上海文学,1992,(2):73-77.
[27]丛郁.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文学批评[J].当代外国文学,1995,(1)147-151.
[28]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9] 张法.从“现代性”到“中华性”[J].文艺争鸣,1994,(2):10-20.
[30]张颐武.东方主义与后殖民文化[J].钟山,1994,(1):126-148
[31]杨乃乔.后现代性、后殖民性与民族性[J].东方丛刊,1998,(1):1-16.
[32] 盛宁.世纪末•“全球化”•文化操守[J].外国文学评论,2000,(1):5-15.
[33] 高旭东.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文学选择[J].文史哲,2000,(6):10-14.
[34]叶维廉.殖民主义•文化工业与消费欲望[A]. 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5]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J].中国比较文学,2002,(4):67-84.
[36]安洛特•易布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多元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1996,(2):92-96.
[37] 丰林.后殖民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响[J].外国文学,1998,(1):67-76.
[38]Victor Li.Towards Articulation:Postcolonial Theory and Demotic Resistance[J].Ariel,1995,(1):167-189.
[39]Alison Donnell.She Ties Her Tongue: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Paralysis in Postcolonial Criticism[J].Ariel,1995,(1):101-116.
[40]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J].文艺研究,1998,(3):25-34.
参考文献:
[1]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罗钢.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4]赛义德自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8]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东方丛刊[J].199,(1).
[11]何锐.批评的趋势[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陈学明.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C].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4]乐黛云.跨文化之桥[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C].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1.
[16]拉康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7]汪民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8]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19]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1]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3] 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4]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5] 莫伟民.主体的命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6] 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27]特里•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9]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