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审时度势──美国领导人对时局的判断(2)

2013-06-16 01:04
导读:(二)尼克松──基辛格的战略大调整 1、均势外交理论与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对外交事务怀有最大兴趣,他担任总统后,优先考虑外交事务,并且始终把制

(二)尼克松──基辛格的战略大调整
1、“均势外交”理论与“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对外交事务怀有最大兴趣,他担任总统后,优先考虑外交事务,并且始终把制定对外政策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1968年竞选期间,他曾说过:“我一向认为,这个国家在内政方面可以自治,无需总统。你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胜任的内阁来管理国家内部事务而已。你们需要总统制定对外政策。国务卿其实无足轻重。总统制定着外交政策”。[11]尼克松当选后对他的内阁班子的任命大致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
在尼克松任命的顾问和内阁成员中,无论在地位上或影响上首屈一指的当推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基辛格所以能得到尼克松的赏识,是因为他们两人都是现实主义政治家,基辛格所信奉的“均势”理论以及“多极世界”的主张为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依据。
基辛格在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发表了《核武器与外交政策》,《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提》(1961年),《重建的世界──拿破仑之后欧洲:革命时代中的保守主义政治》(1964年),《麻烦的伙伴,对大西洋联盟的重新评价》(1965年),《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1969年)等著作。在这些著作里,基辛格以自己独到的见解,论述了国际关系的变化,指出了美国所处的地位,提出了新的外交思想──“均势”政策。
《核武器与外交政策》,被美国报刊称为基辛格的成名之作。他在这本书里,提出了“有限战争”的战略思想。他说:“战略理论的目的就是把每一个行动方针的有利之点结合起来,也就是达到最大限度地威慑目的,但同时却要是最小限度的危险。”他认为杜鲁门推行的“大规模报复”政策,艾森豪威尔推行的“战争边缘”政策已经行不通了,“有限战争”策略才是“最适宜的战略”。这部书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这部书被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列为所属官员的必读之书。可以说,这部书所反映的思想,成为基辛格外交哲学的雏形和基础。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基辛格外交哲学思想的主旨就是要建立“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和平的国际结构”、“持久的和平结构”,即建立多元均衡的世界。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世界已变成军事两极化了……军事两极化是外交政策上僵硬化的源泉”。[12]因此,美国必须要改变以前的冷战政策,以适应继续当霸主角色的需要。
那么怎样建立这种“和平结构”呢?基辛格指出,要建立“和平结构”,必须推行“均势”政策。他在《重建的世界》一书中指出,“和平结构”来自“均势”政策的推行,根本地,这个“和平结构”就是巧妙地利用相互斗争的势力之间的均势。[13]最后他得出结论说:“今后几年对于美国政策最大的需求是哲学性的,就是要在军事上带有两极性、政治上带有多极性世界中确定秩序的概念。[14]
尼克松与基辛格的认识是一致的,他认为:美国外交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持久的和平结构”,“在建立和平结构时,最主要的考虑是,要达成一套协议、一套谅解和一套做法,那些谋求变革的人将根据这一切来保证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变革”,“这就是通向一代人的和平的道路,这就是我们对外政策的核心”。[15]但是,“我们的视线被越南问题挡住了,我们看不到……世界上发生的非常重大的变化”,“同我们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了甚至连做梦也想象不到的那种挑战。……从经济角度来说,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在本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的前途。”[16]总之,“尼克松政府认为它能够取消原来的那种以国家体系的传统逻辑为依据的政策,代之以新的政策,抛弃产生于美国自身价值观念和经历的国家风格转而考虑一种均势原理”。[17]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尼克松清楚地认识到:中、美、苏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及其多极政治力量的形成,说明一种新的“均势”正在产生,而“这种多极均势就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国在这个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也必须会增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的错综复杂性”。尼克松认为:“他早期观点赖以形成的那个冷战世界,与20世纪70年代的这个世界,几乎没相似之处”。[18]
尼克松政府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对美国外交进行了“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战略调整。美国外交的宗旨,由主动推行“遏制”政策,不断向外扩张,转变为力图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势力范围。1969年7月,尼克松出访亚洲,在关岛发表了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的讲话。尼克松强调了两点:(1)美国将“恪守”美国的“条约义务”;(2)但在“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上,美国将鼓励并期望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19]此次讲话要旨,被称之为“尼克松主义”。后来尼克松又在1970年对外政策年度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尼克松主义的含义和原则,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把亚洲的政策推广为全球政策,使之成为不仅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国的关系,而且规定对苏对华的指导原则。
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任命基辛格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基辛格的权利实际上凌驾于国务卿罗杰斯之上,叱咤风云,开始了美国的“尼克松——基辛格时代”。根据基辛格外交思想制定的“均势”政策 ──“三角外交”,便应用于美国的外交事务中,而美国在实现“均势”构想的过程中,“迈出的最大胆的一步就是改变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20]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联华抗苏”的战略构想
进入60年代,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剧烈的消长和改组,中国逐步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中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尼克松认识到,中国具有着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的条件和潜力,他说:“今天世界早有五大力量中心”,除苏联外,美国面临西欧、日本的竞争,中国也是潜在的力量,“不出十年,只要中国有了巨大的核进展,我们就毫无选择的余地了。极为重要的是,我们和他们的来往必须比目前增多。”[21]加之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以及中国与北越的特殊关系,尼克松认为,中国在他新外交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
上一篇:学习迁移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及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