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4)
2013-06-18 02:00
导读:(四)结构平面化 在结构布局上,现代艺术打破了传统的深度时空模式,使结构不断趋平,完全背离了原来的思维习性和欣赏习惯。就文学来看,传统文
(四)结构平面化
在结构布局上,现代艺术打破了传统的深度时空模式,使结构不断趋平,完全背离了原来的思维习性和欣赏习惯。就文学来看,传统文学往往体现出戏剧化、情节化和公式化的特点。传统作家常常煞费苦心地在作品中安排一个包括开局、发展、冲突、高潮和结局甚至还包括序幕和尾声的故事情节。这种情节大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展开,由低潮走向高潮,自始至终沿着时间的轨迹合理地、有序地发展。尽管作品中偶尔也出现一些倒叙或插叙,但这并不改变作品的线性或梯形结构。可是,现代派作家却有意淡化作品的故事情节,使文学作品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叙事规则,显示出越来越不愿意与普通读者合作的倾向。例如《尤利西斯》700多页的内容压缩成约18个小时的外在经历与内在感受,情节发展总是水平方向,从未朝着任何危机上升,根本看不到一点传统意义上高潮的影子。而伍尔芙笔下的达罗卫夫人一天的活动从上街买花到举办家庭晚会同样显得平淡无奇。然而,即便如此微不足道、甚至令人生厌的情节也并非一目了然,而是在人物的恍惚迷离的精神活动中逐渐浮现的,读者必须从对人物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印象与思绪中去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哪怕艺术家讲述的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他也宁愿不按传统方式讲述。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选择了不按传统的情节安排得很好的方式来写,在情节平面化的过程中,作品显得艰深而晦涩。
绘画中平面化更呈递演方式。西方传统绘画采用严格的透视法,画家固定一个主观视角,平视对象,力图在二维空间的画布上达到三维空间的深度。同时,在传统的西方绘画中,总有一个主题,位于画面的中心或附近,背景只起次要作用,事物尽可能和谐地同人物糅合在一起。然而现代艺术却完全打破了这一标准,结构不断趋向平面化,而且步步推进。19世纪末塞尚的画面根据几何形块造型,打破了准确透视,让远景与近景构成冲突,前后关系趋平。20世纪初勃拉克将画面景物全部打乱,依据体块的形式自由组合,超越了塞尚还保留的描绘对象的造型。画面的空间不仅从背景深度上清除,而且从形体体积上抵消,进一步趋平。康定斯基去掉画面的对象造型,只有线条和色彩组成形块,超越了勃拉克体块小盒子式的组合,体积深度感取消,画面再平。波洛克的滴洒画,使画面的整体感消失,又因为波洒时人在画中,画的感觉溢出了幅面,使画中的空白与画外的墙面连通,画面更平。而伊夫•克莱因更是走向极端,连画幅也取消了,只展出空墙,消除了画幅与墙之间的最后间隔,“平”到无以复加之处。可以说,每一次平面化的作品都给人们带来了震撼,这种异于传统的绘画在习惯了传统画的人们看来无疑是混乱无序的丑陋之作。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必须指出,概括上述几种范式只是为了论说的方便。事实上,美和丑只是在进行科学分析时才显得那样“泾渭分明”,而在艺术作品中却往往是纠缠交错的。这就导致:一方面,如果我们象以前的某些艺术批评家那样,把现代艺术单单归咎于“实验”,仅仅注意形式和手法上的革新与独创,而没有觉察到这种手法的变化,大都是丑在作祟,那么可以说只关注了现象的排列而未直探底蕴。另一方面,如果将异态纷呈的西方现代艺术一概论之为“审丑”艺术,无疑过于简单。只能说,就丑是美的否定的展示而言,现代艺术走向了“审丑主潮”而非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