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新理性精神及其文学(3)
2013-06-19 01:10
导读:注释: [1]卡西尔.启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
注释:
[1]卡西尔.启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章安琪.缪灵珠美学译文集(3)[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宁全集(3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3]列宁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夏军.非理性世界[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18]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9]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中央编印出版社,1985.
[21]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2]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9.
[2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4]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5]萨特.存在与虚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6]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M].台北:台湾时代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
[27]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A].查尔斯.田曼 后现代氛围[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8]王逢振.最新西方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29]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A].德里达. 论文的时间.标点[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0]别林斯基选集(3)[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31]林兴宅.文艺象征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3]张隆溪.20世纪西方文论评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4]李洁非,张陵 再现真实:一个结构语言学的反结[J].上海文学,1998.(2)
[35]顾城.请听听我们的声音——青年诗人笔谈[J].诗探索,1980.(1)
[36]刘晓波.危机!新时期面临危机[N].深圳青年报,1986-10-3.
[37]刘震云.磨损与丧失[J].中篇小说选刊,1991.(2)
[38]布洛克.美学新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9]吴亮.马原的叙事圈套[J].当代作家评论,1987.(3)
[40]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1]巴特.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2]莫言.想象的自由与描写的节制[N].文汇报,1987-5-4.
[43]鲁迅.鲁迅全集(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4]列宁论文学与艺术(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45]汤学智.新理性回应当代的挑战[J].文艺理论,2002.(4)
[46]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7]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8]徐岱.新理性精神与后形而上诗学[J].文艺理论,2002.(9)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9]顾祖钊.新理性主义之我见[J].东方丛刊,2003.(3)
[50]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51]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2]方锡求.全球化语境中新理性文学应有的品质[J].东方丛刊,2002.(3)
[5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参考文献:
[1]罗克汀.现代西方哲学探究文集[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2]俞宣孟.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陈 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6]夏 军.非理性世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7]胡敏中.创造认识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胡敏中.理性的彼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韩 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10]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1]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席 炘.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13]文 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哲社版),2001. (1)
[14]姚定一.论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的非理性本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1)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15]陈雪平.试析柏格森的反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J].大庆师专学报,1993.(2)
[16]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4.
[17]李维屏.英美现代文学概观[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8]柳鸣九.二十世纪文学中的荒诞[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19]胡志明.父亲:剥去了圣衣的上帝——论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J].外国文学评论,2001.(1)
[20]姚大志.现代之后[M].东方出版社,2000.(1)
[21]张和龙.冲破语言的牢笼——评约翰福尔斯的短篇小说《可怜的KOKO》[J].外国文学,2002.(2)
[22]王晓玲.后现代派小说的审美特征——论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弗兰克•穆尔豪斯及其作品[J].外国文学,2002.(1)
[23]田德蓓.O•C——布卢姆短篇小说的后现代叙事方式[J].外国文学,2002.(6)
[24]王阳.作者出面和元小说[J].国外文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