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2)

2013-07-04 01:07
导读: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之间是一种互相吸收和转化的关系,新历史主义就是要研究文学文本与文化系统的联系,以一种文化系统中的共时性文本来代替一种

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之间是一种互相吸收和转化的关系,新历史主义就是要研究文学文本与“文化系统”的联系,以一种文化系统中的共时性文本来代替一种自主的文学历史中的历时性文本,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对于文学与文化的关联方式,格林布拉特认为文学不是作为文化之塔的顶层高居于生活方式和历史,制度的层次之上,而是以三种相互联系的方式在文化的意义系统中发挥自身的功能:一是作为特定作者的具体行为的体现,传统的作者传记型文学研究关注的就是这一方面;二是作为文学自身对于构成社会规范的编码的表现,侧重于意识形态分析文学批评对这一方面尤其关注;三是作为对这些社会规范的反省观照,这一方面的研究趋近于社会学研究。“提出‘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就在于沟通、协调上述三种话语,防止由单一视角的偏执所造成的见木不见林的盲视,以便在文化的整体网络中重构艺术作品,作家和读者生活之间有机联系。”[43](P97)格林布拉特在《通向一种文化诗学》中,要求在传统的文学批评术语(如模仿、隐喻、象征、寓言、再现)之外寻求能够适应扩大的“文学”观的新术语,可见“文化诗学”虽然致力于恢复文学的外部关系,但其理论重心已从文化中的文学转向了作为文化文本的文学,从而使文学研究发展成为文化研究。
这一点也可以使新历史主义和传统历史主义区别开来,因为传统历史主义虽然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文学的外部联系上,但是历史、文化仅仅是文学的背景、语境,文学是对这种背景、语境的反映,而新历史主义则认为文学本身就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本,它和其它文本互为语境、互相参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重构历史文化语境
新历史主义主张“文史合一”,突出其“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的特征,使历史等同于本文,从而改变了历史同文学的关系,它们都是一种话语实践、语言叙述,因而谁也不比谁优越,不再是过去那种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在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叙述具有虚构性,“事件”潜藏在“故事”当中,我们无法直接把握;而文本具有历史性,在虚构中有真实的因素,因此,重构历史文化语境,仅仅通过对历史著作的阅读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历史”已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像碎片一样散居在各种话语实践当中,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不能局限于历史话语,而必须打破话语领域的界限,使各种共时性本文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不断在各种话语领域间穿行、振摆。
“文史合一”使任何局限于单一文本分析的做法显得陈旧、落伍,而使在各种文本之间穿行、振摆的分析和阅读本文的方式成为必然。但是,新历史主义批评在共时性文本间的振摆或阅读,与传统历史主义对“历史背景”的考察有极大的区别。传统历史主义者对历史背景与本文关系的考察,其目的是想说明本文对历史背景的反映程度以及此本文之所以是此本文的历史必然性,而新历史主义则认为文学是在文学之外的各种文化要素系统结构中生长、发育的,因而也必须从这一文化系统中综合地返回到文学研究自身,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注重以文学为重心的文化系统研究,认为这种研究乃是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前提条件,而且这种文化系统并不是指各种要素孤立地存在,而是各种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相互塑造的动态的“势态”,文学文本的意义在这种“势态”中被敞开,并对它所从走出的文化系统产生动力,这种文化系统结构也就是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文化语境,新历史主义者强调“文史合一”,他们对共时性文本进行阐释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本文世界去重构历史文化语境,以重新勾勒出作品当初产生时的社会文化语境。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格林布拉特认为“……文学批评,因而也必须意识到自己作为阐释者的身份,同时有目的地把文学理解为构成某一特定文化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这种批评的正规目标,无论多么难以实现,应当称之为一种文化诗学。” [44](P79-80)新历史主义在对文本进行阐释时,往往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穿行、振摆,从中发现过去从未注意的历史事实,从而重建和恢复了那一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也使得这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充满了一种文化色彩。
新历史主义标志着文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执着于文学作品各要素之一的研究,任何一种单纯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都被当成新历史主义的“结构性语境”的一元而被推入历史。此时,文学不再仅仅只具有审美欣赏的功能,而具有一种大文化功能,新历史主义注定摆脱不了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历史主义通过这种对历史文化语境的重构,揭示出历史事实中的新的内涵,具有一种意义生成的功能,给身处于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以新的启示,这应该就是新历史主义的现时代价值所在。

 

结    语

新历史主义的“文史合一”观是文学理论史上关于文学和历史关系的论述的一种新的发展,不仅是强调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而且能引起人们对历史和文学二者各自的性质的思考,因而具有更多的学理方面的意义。人们究竟应该将历史当成一种科学文本还是当成一种文学文本来阅读呢?在这里,历史文本所具有的“话语叙述”的性质肯怕是人们回避不了的,但是,这样一来,历史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像是科学文本又像是文学文本,人们还能再相信历史吗?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另外,在我的论文写作中,对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关系的论述,应该是可以更加深入和具体一些的,但是一方面自己手头掌握的材料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学力功底尚浅,所以写得比较粗略,如果假以时日,通过自己的继续学习,相信自己应该能够更好的驾驭。

 
注    释

[1]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科勒.“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J].美国研究,1977,(22).
[3][6][1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考莱布鲁克.新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弗莱.批评的剖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上一篇:从“均势外交”到“三环外交”分析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