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在文学研究转型中的(3)
2013-07-04 01:07
导读:[7]尚书尧典[A].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10]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7]尚书•尧典[A].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10]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A].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中华书局,1984.
[1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3]饶蓬子.中西比较
文艺学[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14]伊思•瓦特:小说的兴起[M].上海:三联书店,1992.
[15]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7]格林布拉特.走向文化诗学[A].维塞尔.新历史主义[C].纽约,普特莱奇大学出版社(英文版),1986.
[18]朱立元.现代西方
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0]盛宁.历史•文本•意识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1993,(5).
[21]毛崇杰.关于“新历史主义”之再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4).
[22][26][30][35][36]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3]刘森林等.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24]盛宁.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J].外国文艺研究,1997(1).
[25]海登•怀特.话语转喻论[M].霍普金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英文版),1987.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7]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8]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自我塑型[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英文版),1980.
[29]张京媛等.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1]盛宁.历史主义•历史与修辞想象•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2]姚乃强.历史的终结和文化的冲突——兼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批评[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
[33]李清.振摆——新历史主义文本阐释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34]王岳川.重分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J].当代作家评论,1999(6).
[37]王岳川.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8]王岳川.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盲区[J].广东社会科学,1999(4).
[39]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矛盾[J].国外文学,1996(2).
[40][41]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42]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3]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4]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自我塑型导论[A].张京媛等.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