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特征(3)
2013-07-11 01:19
导读:2.2.2 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以非计划型的援助为主,计划型援助所占的比例较小。 表4:台湾:计划型美援与非计划型美援之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年度总
2.2.2 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以非计划型的援助为主,计划型援助所占的比例较小。
表4:台湾:计划型美援与非计划型美援之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年度 总 计 非计划型美援 计划型美援
-
-
资料来源:韩天模.美国援助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济成长[M].第154页.
美国向台湾提供援助是由美援执行单位先提出美援的计划概要及其经济价值,计划审核批准后,指定其开始及完成期限。这种援助用以帮助台湾的各项基本建设及促进工业和经济发展,由于它的执行是有严格计划的,因此称为计划型援助。美援的计划型援助有有形建设和无形建设两类。有形建设包括设立发电厂,建筑公路及桥梁,开发农业、森林及矿产,以及修筑水坝等;无形建设包括防止各种传染病之发生,发展教育及开发社区等。自1951-1968年间,美援计划型防卫支出共为2.69亿美元,另有技术合作援款0.33亿美元,军援计划型援助0.17亿美元,开发贷款基金借款0.66亿美元,共计3.82亿美元。[109]计划型援助的具体分配情况如下表:
表5:美援计划型援助分类表
项 目 金 额(千美元) 百 分 比
农
100.0
资料来源:赵既昌.美援的运用[M].1985.第27页.
由上表5可知:在计划型援助中,最重要的是电力,共计有1.39余亿美元,在计划型美援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援助总额的36.5%。美国政府鉴于电力为建设之母,电力恢复是经济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前期计划型援助大部分用于电力设备的开发;发展工矿业也是计划型美援资金的一个重要的去向,共用0.92亿多美元,占总额的24.2%;再次为发展交通运输,包括公路、铁路的改善及电信设备的扩建等方面,重要用于恢复和活跃经济的流通,共用0.5亿多美元,占总额的13.2%。
除了计划型援助,美国还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援助类型:非计划型援助。战后台湾外汇缺乏,为缓解外汇的紧张局面,美国便提供资金供台湾采购紧缺物资,在台湾分配出售,这些款项是美国根据当时台湾经济局势发展需要而临时给予的,因此也没有列入援助计划之列,故称之为非计划型援助。在战后初期,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和影响,一些工农业原料和人民生活基本日用品极度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于是在非计划型援助中,美国向台湾提供了小麦、原棉、黄豆、肥料、五金、机器、油脂及奶粉等在台湾地区不易取得或供应不足的物资的供给,目的便在于充裕岛内物资,稳定台湾经济,改善人民生活。1961-1968年间,美国提供的非计划型经济援助共计9.7亿多美元。[110]这些非计划型美援物资都是人民生活必需品,这些物资的提供既解决了某些地区战后粮食严重缺乏的问题,又有助于台湾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援助的这些物资中,原棉最多,占24%,原棉的大量提供为台湾纺织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小麦和黄豆的供应也较多,分别占22%及11%。[111]
由表4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不但是在绝对数额上,而且在援助的对应结构上,计划型援助明显比非计划型援助要少。在1951-1968年长达18年的援助中,每年的非计划型援助始终高于计划型援助,美援计划型援助总额为3.819亿美元,而非计划型援助的数目却高达11亿余美元。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计划型援助方便灵活,可以随机掌握和调控;另一方面是美国也可以利用非计划型援助之机,见缝插针地推销自己的剩余农产品。在经济援助早期,提供的非计划型援助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台湾经济甚不安定”[112],主要为满足恢复台湾混乱的战后经济的不时之需。1956年以后,台湾经济形势比较稳定,大规模投资更多地依赖美国的计划型援助,价值开发贷款基金的援助方式的出现,因此,计划型援助和非计划型援助的差距缩小到很小。1961年以后,随着根据480公法提供的美国剩余农产品援助的增多,非计划型援助在美元中的比例再次遥遥领先。在1965年美国的计划型援助全部终止后,从1965-1968年的经济援助就全部属于非计划型援助。就整个时期来考察, 1951-1955年间,美国经济援助所提供的物资以工农业原料居多,但1965年以后全部为剩余农产品。这种现象出现与美国国内经济状况和台湾经济开发程度有关。在1951-1955年间,台湾严重缺乏的是进口这些工农业原料的资金,所以在非计划型援助中进口的物资中,棉花和肥料占相当大的比例;到1956年后,台湾肥料实现了自给自足,加上美国以剩余农产品援外法律480公法通过实施,黄豆、小麦等物资的援助逐渐增多,所以消费品在美国援助物资中占据了较高的比例。同时,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巨人,也急需利用经济上的优势来确认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但到了60年代,美国国内的剩余产品的形势越来越严重,“没有出售的汽车存货达100万辆”,同时还“拥有大量剩余农产品和纺织品”[113]由此可见,在美国,剩余产品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国内问题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非计划型援助的提供在满足了台湾岛内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暂时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困境、消化剩余产品的重要途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2.3 美援的物资逐渐由工业品向农业品转化
二战后,台湾的经济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地由农业主导型转变为工业主导型。在殖民时代,台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属于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殖民经济结构。1952年农业生产净产值占台湾省内生产净产值的35.7%,农业在台湾经济中起支配作用。[114]随着美援的进入,台湾的产业结构明显开始发生变化。从各部门的投资规模来看,1952年台湾农业固定资本投资比率为24.2%,工业占30%。在此以后的几十年里,农业投资比重逐步下降,工业投资比重却迅速提高。从投资的比例来看,1951-1955年的农业投资率为24.9%,1956-1960年为19.7%,到1961-1965年降为18.0%,1965年以后则更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的投资率,1951-1955年为45.1%,1956-1960年升至54.1%,1961-1965增加至了55.1%。[115]投资方面的改变,有效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结构的改变。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台湾的工业逐渐实现了自给,而在农业投资方面投资的减少势必给台湾农产品的自给带来一些缺口,于是需要美援补充提供台湾所需要的农产品而相应地减少了工业品的提供。美国的剩余农产品援助是为了解决美国国内的剩余农产品的问题,“其基本目标是解决因农产品过剩所带来的仓储压力、售价低等农业危机”[116]。二战刚结束时,由于战争破坏,世界各国农业减产,工业停滞,美国的工农业开足马力增产销售到各国,美国国内产销两旺。各国生产复员后,美国的农产品外销难度增加,于是美国的农产品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第一,出口数量约减30%,第二,价格降落16%,第三,主要产品棉、麦、玉米剩余1/3,第四,政府收购及抵押存仓之农产品总价约55亿美元。[117]让美国为难的是,如果将它的剩余农产品通过一般的商务途径销售出去的话,美国的农产品可以其优异的质量找到市场,但如果这样做,将会引起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大幅下跌,不但会对美国的农业效益产生严重影响,也会打击他国的农业,影响美国与他国的外交关系。加上沉重的资金援助给美国财政的压力日益增加,美国开始考虑给它的农产品找到一条恰当的消化途径,考虑到援助“剩余农产品减少现金支出”[118]。1952年美国共同安全法的修订案增列550节剩余农产品条款,开始对台湾和其他受援对象提供农产品的援助。1954年修订案增列402节剩余农产品条款,1954年更通过独立于共同安全法之外的“农业贸易发展与援助法”(即480公法),专门向受援对象提供剩余农产品援助。为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及增加对外援助起见,美国当局决定在1955年度援外法案中,尽量减少现金支出而代之以剩余农产品。美国此举考虑有二:一方面既成功地解决了国内农产品的堆积,解决国内农业问题,获得稳定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另一方面又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济援助,缓解了受援方粮食危机及外汇不足的困难。也正是因为美国剩余农产品的大量提供,在美国提供的援助物资中,农产品比重呈日益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