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2)

2013-07-15 01:12
导读:1.2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 通过工业化带动现代化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它多次见诸于党的有关文献和党的领袖

1.2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
通过工业化带动现代化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它多次见诸于党的有关文献和党的领袖的某些著作中,如党的七大的《决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时起,就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另一个任务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在第一个任务即将完成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在革命胜利后,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2.1  现代化的两条发展道路与对苏联模式的选择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不同国家所选择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就各不相同。就当时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种现代化的发展类型:一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较为典型的代表是英、法、美等国,二是“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较为典型的代表是德国、俄国、日本等国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现代化,各个国家都是从工业化开始,走工业推动社会发展的道路,即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 。由此,有了两种工业化类型:一是欧美式(即传统型)。无论是工业化最早的英国还是后起的美国和日本,都无例外的从轻工业开始,经过一段时间,重工业才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代替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二是苏联式(即赶超型)。它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依靠集中体制具有的高资金和资源动员能力,实行高积累、高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苏联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通过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贯彻中央制定的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通过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体制,对国家进行强有力的领导。由此,充分利用国家所具有的强大动员和整合能力,筹集和配置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借以降低现代化起步的门槛和缩短现代化发展的周期。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资金积累非常有限、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把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在一起,从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家在短期内迅速满足现代化要求,创造出现代化成就的道路。但是苏联模式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弊端,如: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以牺牲农业、轻工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国民经济格局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严重扭曲;经济的运行和资源的配置完全通过国家计划和行政命令进行,市场机制失去作用,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发展偏重于扩大规模、速度,走高投入和高积累的发展道路,经济效益低下。苏联模式的这些特点,也直接体现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治上取得独立并走上自主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希望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企图跨越经济发展阶段而走一条快捷的工业化道路,直接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因此大多以发展重工业或进口替代为中心。此外,二战以后国家干预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都格外重视国家的作用,国家扩大和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当时几乎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完全,主张采取集中、周密的计划管理来使国民经济顺利运转。“正因为如此,战后发展中国家大都选择了与其资源禀赋特点不完全相符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并建立起高度统制的管理体制,如高度的国有化、国家计划、产业保护政策、生产许可证制度等,以压抑和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如上所述,新独立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由于受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以及复杂严酷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其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只能是赶超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因此,为了实现社会从传统类型向现代类型的变迁,工业化必然是其最核心的内容。事实上,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成功的最早者——苏联,选择的就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这个战略推动苏联走上了以高度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推动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经济的蓬勃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经济对扭转战争局势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战后苏联经济奇迹般的迅速复苏,不仅仅对中国,甚至对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新独立的中国由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制裁、封锁,甚至面临战争威胁,国家建设经验极度缺乏,因此,愿意向中国伸出援手的苏联的成功经验尤为重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化解帝国主义封锁的武器,也是中国仿效苏联模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起点。正如毛泽东所说:“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在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从1921年开始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1.2.2  建国初期的民主改革与新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航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地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并由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城市带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的设想。为此,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措施,这就是:
实行农村土地改革,从根本上废除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彻底摧毁旧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对于打碎封建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保存富农经济的前提下,土改运动使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及大量生产资料,盛行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摧毁,农村社会被全面重新整合,农村的资源和农民的能力被空前开发,为现代化的进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和壮大国营经济。新中国强大的国营经济,主要是解放后依靠新生的国家政权力量,根据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通过有步骤地没收国民党庞大的官僚垄断资本和接管列强在华资本而来。仅到1949年底,国家就没收了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官僚资本企业,其中,工业企业2858个,金融方面有银行2400多家,交通运输方面有国民政府交通部、招商局等所属的全部交通运输企业,商业方面有复兴、富华等十几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1949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和地方国营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4.2%。 这部分国营经济是现代性的先进经济,都是技术最先进和带有垄断性的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是促进和带动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上一篇:论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