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4)
2013-07-15 01:12
导读:1.3.2 中国现代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由于在国家工业化的推行过程中,过急、过快地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国家过早地消灭了市场
1.3.2 中国现代化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由于在国家工业化的推行过程中,过急、过快地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国家过早地消灭了市场的作用,国家计划和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市场制约和市场竞争严重缺乏。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和国家过分强大的产物。在国家实行了统购统销等计划制度之后,私营企业的原材料和销售受到严格限制,生产过程也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之下,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也同样存在过于强调社会主义性质而忽视市场作用的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指出:“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极端落后。由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虽然我国在社会制度上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但是在经济上又要越过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阶段,显然是不现实的,是违背现代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并不适合经济落后的中国的国情,市场需要的私有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应当在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
1.3.3 中国现代化不是单一的经济现代化,必须是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
事实上,“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经济虽然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其后却隐藏着许多制度性的危机。当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市场力量获得的,而是依靠国家政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动员力,通过国家计划大量投入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取得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整体变革过程,一旦启动就必然要求突破只限于工业化或经济现代化的子命题。它不仅表现为国家力量,还将表现为社会动员,社会结构的所有层次必然与之相适应做出应有的变革。而在当时的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虽然并没有只局限于经济领域,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分配制度、知识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均有了巨大变化,但是,年轻的共产党人却忽略了制度、法律以及人的现代化。苏联模式所特有的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控制权过分地集中在最高领导层就使得毛泽东能够为所欲为,在来不及去预料新政策可能造成何种后果的情况下,就迅猛地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毛时代缺乏牢固的法律基础以制约决策方向并为现代化创立一种更具可测性的环境……” 西方学者罗兹曼的评述,虽不尽客观,却也道出了我党在建国初期关于现代化内涵认识上的一些失误。事实上,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导致社会的发展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法律制度没有长期稳定性,常随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最高领导人的权力不受约束,为个人集权的个人崇拜打下了基础,而这正是与现代化的发展相悖的。
中国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