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3)
2013-07-15 01:12
导读:尊重市场规律,扶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实现中国现代化所必须
尊重市场规律,扶持、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实现中国现代化所必须的补充力量,其生产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形势。因此,为达到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的目的,我党制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建设方针,同时,从经营范围、信贷、税收、供销等政策方面,按照各地、各业和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对私人资本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
此外,镇压反革命运动,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营企业的民主改革、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和教育改革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都表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里,根据中国落后的国情,本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获得了较高的速度和较好的效益,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制度保障。
1.2.3 “一五计划”与“赶超战略”雏形
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以后,1953年,党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并为贯彻这条总路线而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如“一五计划”的实施及“三大改造”等等。按照我党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解及解释,“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并且把现有的非社会主义工业变为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工业不发达的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发达的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领导力量。……”
“一五计划”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具体化,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其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为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基本导向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这种以重工业为发展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导向,反映了我党对现代化内涵的最初认识,这种认识也基本把握了现代化的时代内涵,符合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工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开始扭转了中国现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局面,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产业分布过于偏重沿海的格局也开始得到了改善。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赶超战略”已初具雏形。
1.2.4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党对现代化内涵初步认识的反思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苏联模式的弊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也日益显露,如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造成多条战线的全面紧张。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以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动荡不安等局势,促使我们党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指出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及缺乏实践经验,苏联模式在中国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全民大炼钢铁为重要标志之一的“大跃进”,充分表明我党对以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的认识并未转变;高指标下的浮夸风,正是过度追求高规模、高速度,忽视生产效益的集中体现。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则是过度追求生产资料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意识形态下的产物。
1958年在中国大地上腾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浪潮,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全党全民加速赶超的焦灼心态的反映。其初衷,是要加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且要另辟蹊径,走出中国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它也是国内形势在1957年反右斗争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后演变的结果。1958年5月举行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当时被称之为“三面红旗”。毛泽东当时设想通过以钢铁为龙头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教的全面“大跃进”,超英国赶美国;通过组织人民公社来实现生产资料占有和生产过程的高度公有化,以保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在不远的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尽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出于良好的愿望,为的是探索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道路,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破,意想不到的苦果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在紧随其后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非正常死亡人数以千万计。在严峻的事实面前,我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有了一定转变。1962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关于讨论一九六二年调整计划的报告》中,正确地分析了财政经济形势,做出了全面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对工业化战略的深刻反思。经济增长速度、农轻重关系、积累与消费关系等获得了新的综合平衡;经济体制中的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党政关系等得到了理顺。农业的地位重新被重视,轻工业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退居其后。这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重新认识现代化发展规律,对工业化战略进行新的调整的思路,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国在三年内重新恢复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走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1.3 几点启示
建国后,我国在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基本恢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以工业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由此,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经验:
1.3.1 中国现代化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建国初认识到了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但采取了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苏联模式,将重工业放在首位,将关乎几亿人民生计的农业放在了工业之后;在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体系尚未建立,面临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走重工业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但重工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轻工业为代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决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正确处理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农、轻、重比例关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工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建立合理的工业体系,才是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