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
2013-07-15 01:12
导读:语言文学论文毕业论文,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初步认识: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初步认识: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
1.1 现代化视野下的基本国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崭新的起点。和任何其他社会的发展一样,中国现代化的起跑点只能是建立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可以把过去历史扫进垃圾堆,却不能越过经济发展的“卡夫丁峡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是在现有的社会基础上进行。其中,有些是有助于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些是阻碍现代化发展的消极因素:
1.1.1 积极因素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在分裂与动乱不已的环境中取得成功。1949年10月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之所以长期迟滞甚至顿挫,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即在于存在着战乱不已的社会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国家基本统一、各民族团结及整个社会秩序基本安定的必要前提;经过了二十多年长期艰苦的革命战争、积累了丰富革命经验、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新中国虽然在经济上贫穷、落后,但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与建国前大相径庭,中国已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无力进行自己的经济建设的弱国,而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幅员辽阔、有能力、有信心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大国。新中国的政府,是一个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政府 ;新中国的领导集体,是一个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号召力,既继承了中国历代的优秀传统规范,又接受了最新现代意识的现代化领导集体。现代化特征政府的建立与现代化领导集体的确定,就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另一方面,自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大门被动走上现代化之路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止,中间经历了百余年的曲折道路。虽然中国在这一百年中,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土沦丧,主权流失,但现代化的各种因素毕竟已经开始弥散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建立了规模虽然不大但却相对稳固的现代化基础。这主要表现为:数以千家的现代工业企业遍布沿海、沿江、沿边通商口岸,尤其东北工业基地的规模已不可小觑;现代新式交通虽然很少,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诸省,但也已大大方便了重要的大小城市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训了一支人数不多,但相对集中、受过一定教育、掌握了基本的现代知识和实践并经受了长期革命考验、愿意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的产业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如此,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特别是爱国主义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大大加强,振兴中华,走现代化道路日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建国之初中国政府庄严向世界宣布,废除前任历届政府所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使得新中国没有什么外债,落后的经济发展及半殖民地地位的摆脱,使得中国不需依赖外国的经济及原材料。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1.1.2 消极因素
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一般规律表明: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先进科技力量的推动。但是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和落后的经济形式,使得中国的现代科技明显落后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中国急需从外部得到大规模的有效借鉴。然而,建国之初,新中国所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全面经济封锁,它使中国面临着一个分裂和相互封锁的现代世界。中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贸易条件十分严酷,只能接触到苏联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有限市场和技术,至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量资金,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使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苏联,也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的需要。建国后,中国政府虽然宣布废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和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所造成的中国对西方列强的屈辱依附地位,并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影响,旧有的经济秩序必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自主发展。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另一方面,共产党人从国民党手中接收的基本上是个烂摊子,新中国从旧中国所获得的现代化遗产少得可怜,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储备都非常薄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农业总产值仅218.94亿元,占总产值的87.7%,近代化工业产值约30.61亿元,仅占总产值的12.3%,而革命前的苏联(1913年)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1%。落后的中国工业的发展是畸形的,轻工业大部分集中于沿海的几个大城市,其中仅上海、天津两地工厂数即占主要都市总数的63%,职工人数占61%,东北则占有全国半数以上的重工业。旧中国土地制度不合理:约占乡村人口4%的地主,大约占有全国土地的50%;占乡村人口6%的富农,大约占有18%的土地;占乡村人口20%的中农,大约占有15%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70%的贫农和雇农,却总共只有17%左右的土地。广大的内地各省区,几乎仍全使用原始的交通工具,只有沿海、沿江诸省新式交通略较发达。这一点有限的新式交通事业,在解放前夕又遭到严重的破坏,所有铁路、公路,在解放时,几无一线一段能够通车。中国近代化的工业,曾长期被帝国主义控制及官僚资本垄断,加之封建势力的阻挠,先天薄弱落后,带有浓厚的依附性。工业中心偏倚在东北、上海和台湾等地,地区、行业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和适当的配合,许多工业面向外国,所需机器、原料、销售市场等大多依赖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相对于现代化发展要求低下,城市化水平低;“相对发达的、规模狭小的现代城市(工业)社会与极端贫困落后的、规模极为巨大的前现代农村(农业)” 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旧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处在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控制之下,其中充斥了大量封建、买办和法西斯主义的毒素,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尺度、封建礼俗中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根深蒂固。改变所有这些影响社会秩序、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是新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世界上所有现代化国家的成功经验都表明: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的全面参与和推动,单靠政府的推动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总之,新中国现代化进程既继承了社会发展中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遗产,也承接了大量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包袱。它表明,中国现代化的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清醒认识到所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化内涵,制定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相关政策。